光明日報前方報道組 記者靳昊、張蕾、章正、任鵬
一位戴著呼吸機的86歲老人,安靜地躺在病床上。此刻,站在床邊的年輕護士龍露,正全神貫注地盯著監護儀上不斷跳動的數字……突然,龍露發現患者多項生命指標開始下降:心率55次/分,有創血壓70/45,指脈氧監測不到。“情況不妙!”龍露心里咯噔一下,趕緊喊道:“快推搶救車,快通知醫生9床需要搶救!”此時,老人的心率已經下降到45次/分,心臟可能會驟停!臨床護理組長龍檢第一個沖了上來。“有創動脈血壓已經測不到,立即開始搶救!”說話間,他已開始對患者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5分鐘后,高強度的胸外按壓讓穿著防護服的龍檢大汗淋漓,面屏上的霧氣令視野變得模糊——再換一個人!經過20分鐘的交替按壓,老人的心跳才回來。看完血氣分析結果,調整了呼吸機參數,正當大家準備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時,不料老人的心率和血壓又開始下降,心臟再次即將停止跳動。
“腎上腺素1毫克靜推,繼續按壓!”新一輪搶救開始了……經過同死神的反復爭奪,老人的生命終于被搶了回來,在場的醫護人員長舒了一口氣。
這場生死競速,發生在上海市瑞金醫院盧灣分院的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內。本輪疫情發生以來,瑞金醫院盧灣分院成為黃浦區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收治了大量重癥患者。4月21日,該院迎來一批擁有豐富重癥治療護理經驗的“特種兵”——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和湘雅三醫院的62名湖南省第三批援滬醫療隊員。
“當時,上海疫情感染人數正處在高峰期,院里開放了400多張床位,其中一半患者為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大部分人帶有嚴重的基礎疾病。危重癥救治壓力很大,啟用ICU刻不容緩。”援滬醫療隊醫療救治組組長、湘雅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張麗娜回憶。
為了讓8張ICU床位最大限度地運轉起來,醫療救治組決定采取“關口前移”策略:醫生走出ICU到普通病區巡診,通過評估打分找出潛在高危患者,對重癥苗頭早發現、早干預。同時,針對ICU床位資源有限的問題,醫療救治組改造了一個介于重癥病房和普通病房之間的“亞ICU”——高級監護病房,集中專家和資源精準施治。
“我們這里的ICU床位周轉率非常高。”醫療救治組副組長、湘雅三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劉純介紹,患者進來之前要先評估病情,達到ICU標準再收治。病情好轉后,如果不能回到普通病房或不能出院,就轉到高級監護病房,以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救治,最重要的是定點醫院重癥診療體系的建立。”張麗娜認為,醫療救治組同盧灣分院一同探索的這種重癥延伸工作方式,正好適合ICU資源相對有限的醫院,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此次瑞金醫院盧灣分院ICU收治的老年患者中,年齡最大的是一位101歲的老奶奶。老人在家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腦出血,后又感染上新冠病毒,曾一度昏迷不醒。進入ICU后,醫護人員一方面對老人的腦出血進行治療,一方面做好護理,幾天后老人的病情慢慢穩定下來,轉到了普通病房。
“哪怕只有一線希望,我們也會付出百倍努力,尊重和照護每一個生命。”在張麗娜看來,有的老年人身體狀態本來不錯,感染新冠病毒后,身體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從而往重癥方向演變。“治療危重癥老年患者就像‘走鋼絲’,用藥多少、補液快慢都必須十分小心——尤其是護理過程中的俯臥位翻身,要充分考慮患者身上的各種導管,常常是四五名醫護人員配合半個多小時才能完成。”
目前,瑞金醫院盧灣分院的新冠肺炎診療體系運行日臻成熟,20多名高齡重癥患者已轉出ICU,住院患者數量也在不斷減少。“但是,大家的弦一直繃得很緊。”劉純表示,當前大上海保衛戰尚未取得完全勝利,考慮到老年患者合并各種基礎疾病較多,突發問題也較多,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病情變化進而危及生命,因此“目前還遠遠沒到放松的時候”。
(光明日報上海5月16日電) 【編輯:唐煒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