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 杜燕)“戀而不婚,婚而不生“?如何在家庭場景下呵護嬰幼兒健康成長?如何提升家庭成員的健康素養?……在第29個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來自社會、心理、人口、家庭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多渠道、多維度、多層次視角普及優生優育理念和家庭健康知識并共同回應年輕群體的困惑,助力構建健康家庭建設。
記者今天從“健康家庭生育友好”2022年“國際家庭日”主題宣傳活動上了解到,本次活動由中國家庭報社主辦,家庭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旨在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探討家庭場景下的生育友好建設新路徑。
促進家庭友好環境建設
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監察專員杜希學在致辭中提到,《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并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一年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會同相關部門,統籌疫情防控和人口家庭工作,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積極探索配套生育支持措施,持續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切實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不斷解決民眾后顧之憂,讓億萬家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李婷表示,中國青年人仍對婚姻生育有所期待,和諧平等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所能提供的精神和情感價值、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能力,才是現代社會結婚和生育對個體的最大吸引力。
回應年輕群體從愛情到婚姻的困惑
活動中,來自社會、心理、人口、家庭等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回應年輕群體的困惑。
北京市教育學會家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齊大輝表示,近年來出現一種“戀而不婚,婚而不生,生而不教,教而不靈”的婚育眾生相。青年人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終身伴侶,怎樣經營情感生活,需要學習和成長。因此,做好婚育方面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茅倬彥表示,結婚由過去人生規定的“必選項”變成了自主決定的“可選項”。因此,在未來,政策方向應該更加支持青年職業發展,尤其要保障女性的就業公平,促進青年人婚育和工作共同發展。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管委會副主任倪子君表示,步入婚姻后,在交往過程中,如果無法避免沖突,找到解決沖突的方法,注重肢體語言、語調、表達內容,使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溝通至關重要。
探索家庭場景下的生育友好新路徑
全國總工會女職工部二級巡視員張偉表示,全國總工會聚焦職工關切,通過編制《創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指導手冊》等做好用人單位托育服務工作。下一步,將推動全國各級工會開展托育服務試點工作;推動從多方面解決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等問題;推動創建“六個友好”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
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家庭處副處長陳晨表示,目前從全國來看,部分地市和縣區開辦了綜合托育服務機構,社區建設了托育服務設施,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了托班,家庭開展了互助式托育,工作場所提供了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等。托育服務發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家庭服務部部長劉秀萍表示,中國計生協在探索家庭場景下提供更多符合不同群眾需要的優生優育和嬰幼兒照護服務方式。開展優生優育進萬家行動,啟動實施“向日葵計劃”以及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創建項目,下一步中國計生協還將在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
以多種方式觸達不同層次人群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國際合作部項目主管阿依古麗·比力木江介紹,2021年,基金會啟動“家長學校,養育未來”農村嬰幼兒照護服務試點項目,通過政策主導、社會組織參與、專業力量支持、嬰幼兒家庭受益多方合作形式,探索并推動農村地區嬰幼兒照護服務模式發展。活動還以視頻展播的形式分享了以江蘇南通、江蘇泰州、浙江湖州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出臺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以加速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積極實踐。
奧運冠軍吳敏霞、張效誠夫婦參與活動,分享健康家庭建設心得。他們表示,家不是由一個人組成的,需要夫妻雙方還有我們的孩子一起經營。
活動中,2022年中國家庭樂跑大賽啟動,倡導“健康家庭、全民健身、樂享生活”的理念。
2022年“國際家庭日”主題系列活動除本次主題宣傳活動,還包括微博話題互動、“育見·城市”系列視頻展播等內容,以多種方式觸達不同層次的人群,從多渠道、多維度、多層次視角普及優生優育理念和家庭健康知識,助力構建健康家庭建設。(完) 【編輯:黃鈺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