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教授趙德馨接受封面新聞專訪,回應知網被立案調查:
對知網進行維權已6年 “某期刊負責人曾威脅要‘封殺’我”
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息: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知網隨后發布公告稱,將以此次調查為契機,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徹底整改,依法合規經營。
“知網太強勢了,5月12日才首次當面承認錯誤。”5月15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宣布對知網立案調查的第三天,90歲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知網終于到自己家登門道歉了。
“把我100多篇文章收錄到數據庫,不僅不告訴我,讀者包括我自己下載還要付費,我本人卻從沒拿到過一分錢稿費。”去年12月,退休教授趙德馨狀告“中國知網”侵權獲賠70萬元一事引起輿論關注。更令人唏噓的是,當趙教授運用法律武器討回公道后,知網下架了他的所有論文。
那么,趙德馨得知知網被立案調查是什么態度?目前他的著作在知網是否已經重新上架?
對此,趙德馨教授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維權經歷。趙德馨說,他針對相關數據庫平臺的維權已長達9年,對知網維權也已滿6年。他說,對知網的維權,是自己的“最后一戰”。
談維權之路
“我的維權經歷算起來已9年有余”
趙德馨告訴記者,自己的維權經歷算起來已9年有余。2013年,他曾因著作權糾紛向萬方、超星等數據庫平臺發起過維權,這些糾紛最后大部分以和解方式解決。
此后,趙德馨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中國知網”運營方)發生侵權糾紛,老人于2020年8月選擇了維權。在隨后的官司中,趙德馨教授全部勝訴,獲得相應經濟損失和維權合理開支費用,法院判決知網賠償趙教授70萬元。之后,其妻子周秀鸞向知網發起10起訴訟,也全部勝訴。
事件引起輿論關注后,知網宣布下架趙德馨全部作品,引來質疑聲如潮。趙德馨告訴記者,5月12日,知網登門道歉,表示將重新上架他的作品;次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宣布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知網隨后回應,將以此調查為契機,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徹底整改,依法合規經營。
對此,趙德馨表示,知網的這個聲明他已經看到了。希望這一輪的維權行動讓知網知法守法、更好發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發現,2013年至2016年期間,趙德馨曾對京東、勛騰高科、超星、萬方等公司、數據庫平臺以及幾家出版社、圖書館發起過著作權侵權訴訟。
最早的案例,是趙德馨2013年對超星數據庫平臺的侵權訴訟。據判決書顯示,趙德馨在珠海圖書館網站內的超星電子圖書中發現,自己所著33.1萬字的《楚國的貨幣》,未經許可被數字化處理后銷售、上傳給圖書館,供讀者在線閱讀、下載并謀取利潤。之后,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判定超星數據庫平臺構成侵權,賠償趙德馨1.3萬元。
談起訴知網
簽訂協議后,10年來未收到分文報酬
說起與各個平臺之間的維權糾紛,趙德馨說,“有一次,我聽學生說在數據庫平臺上下載我的文章要付錢,我讓學生以我的名義去找平臺溝通,對方稱,即便是我本人下載文章也需要付費。后來我查詢發現,我的文章有160多篇被知網、萬方、超星這些數據庫收錄,都需要付費使用,但全部沒有經過我的授權。”
趙德馨想不通,創作者的勞動成果被人隨意拿走賺錢,連創作者本人使用也要付費。
他開始搜集資料、聘請律師,向這些平臺發起維權訴訟。最終,與這些平臺的侵權糾紛大部分以和解方式解決。
2016年的一次經歷,讓趙德馨決定向知網發起“法律的總攻”。
當年,趙德馨和20多名教授、副教授準備修訂他編著的《中國經濟史辭典》。這是一部上千頁的“大書”,此前由他帶領著40多位學者一起著成。參加修訂的教授們閑聊時吐槽,稱用學校的賬號下載這本書的電子版,一天只能下載3頁,下載全本要一個月;如果直接去知網下載,一次則需要付費26元。趙德馨這時才想起,關于這本書,他和知網之間是有過合作協議的。
趙德馨告訴記者,2006年知網曾給自己寄來過一份合同,稱針對他編著的《中國經濟史辭典》進行合作。2006年,他與知網簽訂協議,同意將《中國經濟史辭典》電子化,知網約定如有人有償下載,則支付報酬,知網每年分兩次向趙德馨支付著作權使用費。按照合同,用戶每檢索一次,知網向他支付1.4元;用戶下載一次,知網向他支付1.3元。
“合同是固定條款內容,我只需要在上邊簽名、填寫銀行卡號和身份證號,填完之后寄回去。根據約定,簽字就等于認可知網的約稿條款。可令人驚訝的是,10年了我從來沒收到過知網支付的費用。”趙德馨說,他寫在協議上的銀行賬戶10年來始終未入分文報酬。至2019年,因起訴知網的案件才得知,自己身份被盜用后,對方在銀行辦理了相關賬戶。2021年,他再將知網及銀行告上法庭。
趙德馨說,知網收錄了他的100余篇文章,只有《中國經濟史辭典》簽過合作合同,其余作品都沒有經過自己授權,他也沒有收到過稿費。
2016年,84歲的趙德馨開始踏上針對知網的漫漫維權路。他說,對知網的維權是最難的一戰、也是“最后一戰”。
曾遭遇威脅
某期刊負責人曾告知要“封殺”他
為了取證,趙德馨得把知網上收錄的百余篇文章原件全部找到,還得拍下刊物的封面、目錄及文章所在頁面。這些被侵權的文章,最早的發表于1952年,跨越時間長達近70年,要一一找出這些原件,對他來說是一項大工程。
從家屬區到學校圖書館、檔案室有20分鐘路程,他累計去過30多次。逐頁翻看總目錄,再到書架上一本一本翻找原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里找不到的,他又聯系其他高校圖書館,甚至請求律師到網上搜尋。
2020年8月,完成取證的趙德馨向知網提起了一系列訴訟。知網一審敗訴后對全部案件上訴。2021年,全部案件二審勝訴的趙德馨成功獲得70萬元賠償。
“其他平臺你一找過去,大部分都很快知道自己做錯了。知網卻很強硬,所有的訴訟即便是敗訴了,他都要上訴。要不是有律師代勞,我這個年齡根本耗不起。交涉期間我提出的意見,他們少量地做了參考。直到5月12日來我家,才第一次有人向我和我的家人當面承認知網做錯了。”趙德馨說,在兩年多的拉鋸戰中,知網曾在網上發布致歉,之后將他的文章全部下架,“粗暴地按照自己的規則推進。”
在搜集證據期間,趙德馨發現愛人周秀鸞的10多篇文章、學生蘇少之的40多篇文章都有同樣的遭遇,周秀鸞及蘇少之也陸續對知網發起了訴訟。
趙德馨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一家知名期刊的負責人曾打來電話勸他妥協。在對方看來,維權事件已發酵得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與知網“撕破臉”后,知網會把趙德馨以及相關合作者的文章全部下架,而這些文章分散刊登在期刊上,會“連累”期刊被知網下架,后期對期刊的收錄也會降級。“這位負責人明確地說,如果我堅持維權,以后就不便再發表我的研究成果。這對學者來說,相當于是被封殺。”
5月12日,知網工作人員到趙德馨家道歉時表示,會考慮將下架的文章恢復上架。
“我沒辦法定義它是壟斷,我只能從經濟學分析,認為它是一家獨大。職能部門介入調查了,是不是壟斷會有結論。”趙德馨表示,自己維權的初衷就是希望打破數據庫平臺一家獨大的現狀,不能所有規則都由數據庫說了算,數據庫的使用者和內容創作者都應該受到尊重。
趙德馨說,在發起訴訟之前,他是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平臺的忠實用戶,他至今仍很感謝知網以及其他平臺為研究者提供的服務,不希望這些平臺因為這次的維權事件被打垮。“知網工作人員登門時我提了6條建議,就是希望他們越辦越好,優化盈利模式,尊重知識產權尊重知識分子,要做利于學術交流、促進學術繁榮的事。”
趙德馨告訴記者,他提的建議,知網工作人員表示會帶回去研究,目前尚未收到回復。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石偉 【編輯:葉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