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seequ"><sup id="seequ"></sup></ul><tfoot id="seequ"></tfoot>
  • <tfoot id="seequ"><delect id="seequ"></delect></tfoot>
  • <ul id="seequ"></ul>
  • <small id="seequ"></small>

    通訊!“搶人大戰”又起,“用工難”為何難解

    2023-02-07 06:02:51 來源:光明日報


    (資料圖片)

    【新聞隨筆】

    春節假期剛過,各地的“搶人大戰”就忙不迭開始上演。為了吸引更多外地務工人員返崗,不少地方使出渾身解數。有的向勞務輸出重點地區開設返崗專列、專車或包機,有的發放一次性返崗補貼或獎勵、鼓勵務工人員早日返崗,還有的地方利用大數據精準推送招聘信息,一些人社局甚至開起了“直播間”。

    開春快速復產,保用工是前提。每年開春,制造業重地“搶人”的新聞都很常見。不過,非要說今年的“搶人大戰”有何新動向的話,那就是開搶時間更早,競爭也更激烈。

    去年年底,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斷優化調整,企業發展預期進一步企穩。而在此前,由于疫情下訂單減少、產能收縮等多種因素,務工人員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一增一減之下,擴大了企業的用工缺口。

    一季度是全年經濟的風向標,多地都釋放出“開局即沖刺”全力拼經濟的強烈信號,地方政府和企業都想要快人一步、搶占先機。如此,保用工的需求就更加緊迫。據媒體統計,廣東計劃“點對點”組織外省勞動者入粵返崗2.5萬人;福建預計將“點對點”輸轉務工人員超2萬人;浙江多市抱團前往四川廣元招工,提供就業崗位1.1萬余個。

    制造業重地如此“大動干戈”招引務工人員,是因為招工確實更難了。近些年,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不少發展機遇和需求被創造出來,“回流鄉村”當新農人或創客成為一種潮流。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不斷加碼產業政策,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在中西部地區設廠生產,對于一些務工人員來說,“家門口就業”成了性價比更高的選項,外出務工積極性減弱。

    對于愿意外出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時間自由、收入也并不低的靈活就業顯然對他們更有吸引力。一直以來,職校生被視為這些制造工廠的強大潛在人力資本后備,并被寄予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厚望,然而囿于有些企業的勞動保障不足、社會歧視性的就業觀念等因素,該群體進工廠的意愿難言積極。

    而如果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和勞動人口連年下降的嚴峻現實,未來的“搶人大戰”還將愈演愈烈。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較上年減少666萬人。雖然這一趨勢疊加人口增長轉負所產生的影響還有待觀察,但很明確的一點是,勞動力資源更加緊張,企業用工成本或將持續抬升。如此觀之,企業“用工難”并非一時之困,而將是一個長期之擾。

    眼下,緩解企業“用工難”,需要多措并舉,讓用工信息及需求更精準更快速抵達潛在就業者,提高供需對接的效率和成功率。從短期來看,有必要通過改善勞動環境、加強勞動保障、提高勞動待遇,讓勞動者愿意留下,盡可能降低人員流動率。而從長遠來說,如何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以適應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如何加速破除阻礙人口流動的壁壘、促進市民化的發展等等,都值得我們給予足夠的正視,并從長計議。

    (作者:王 丹)

    標簽: 搶人大戰

    上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