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銀保監局近日發布關于提前還貸或轉貸的風險提示,指出隨著經營性貸款利率持續走低,社會上出現一些“貸款中介”,以“利率低”“期限長”“放款快”為由,誘導消費者借“過橋資金”提前結清“房貸”,再辦理“信用貸”“經營貸”歸還過橋資金,從而謀取高額中介服務、資金過橋費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違規轉貸或面臨四重風險
遼寧銀保監局提示,對于消費者而言,違規轉貸的做法存在四重風險,嚴重的甚至要承擔刑事責任,具體來看:
一是經營貸風險。經營貸是銀行向個體工商戶或小微企業等經營實體發放的經營性用途的貸款。借款人須如實提供貸款申請資料,如偽造經營資料獲得貸款,則涉嫌騙貸,情節嚴重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經營貸不得違規用于購房、結清房款、償還其他渠道墊付的房款,違規使用將會被提前收回貸款。
二是信用貸風險。信用貸無需提供抵押物,申辦流程簡單,放款速度快。但信用貸款與其他貸款業務相比利率較高,無形當中增加還款負擔。若信用貸款不能準時償還,還會收取高額罰息。不僅如此,還會產生逾期還款記錄,不良征信記錄將會影響日后個人金融業務的申辦。
三是財務風險。借款人在提前結清按揭貸款、重新申請“信用貸”“經營貸”過程中,會被中介誘導或強制借用過橋資金,支付高額的過橋資金費用、中介服務費用等,實際綜合成本可能超過銀行房貸利率,知情權和選擇權受到侵害。
四是個人信息泄露風險。部分“貸款中介”獲取消費者貸款信息等個人信息后,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向他人泄露、出售謀取非法利益,甚至在其貸款后騙走貸款,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消費者需警惕不法中介陷阱
去年下半年以來,尤其是今年春節假期以來,“提前還房貸難”成為諸多購房者關注的熱點,社交媒體上甚至出現了不少“還貸”攻略。分析觀點普遍認為,存量房貸利率高于新增房貸利率、理財市場收益持續下降以及年終獎發放導致購房者有閑置資金等季節性原因導致當前提前還款人數增多,從而導致了還款難度增加,正常還款程序受阻,不法操作也由此有了可乘之機。
早在去年12月,銀保監會就發布過相關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應警惕部分不法中介推介的“房貸轉經營貸”背后存在的風險隱患,包括高額收費陷阱、影響個人征信、資金鏈斷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銀保監會還提醒,消費者應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購房者是否提前還房貸,需理性判斷,不可盲目跟風。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撰文指出,從還款方式看,一般來說等額本金的還款方式前期償還本金多、利息少,相比來說提前還款會更劃算一點;等額本息的還款方式前期償還利息多、本金少,如果還款已過一半,其實可以不考慮提前還款。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購房者提前還房貸還是要做出權衡,綜合考慮好自身資金以及未來支出等情況?!疤崆斑€貸肯定是手上有資金,且留足未來可預期的資金,那么提前還房貸是理性選擇,否則可能對未來支出產生較大影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