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seequ"><sup id="seequ"></sup></ul><tfoot id="seequ"></tfoot>
  • <tfoot id="seequ"><delect id="seequ"></delect></tfoot>
  • <ul id="seequ"></ul>
  • <small id="seequ"></small>

    看病花錢請“家屬”,網紅職業陪診師火了

    2023-02-26 09:10:21 來源:鳳凰網甘肅

    文/圖 吳永隆

    陪人看病、替人取藥、幫人問診……一系列服務明碼標價,主要面向獨居老人、城市青年、異地就醫人群。近年來,一種新型自由職業——陪診師在甘肅省蘭州市悄然興起。因為服務入心,療“效”顯著,陪診師職業在需求的催生下蓬勃發展,成為市場新寵。

    陪診師劉馨雅正在為客戶提供預約掛號服務 吳永隆 攝


    【資料圖】

    受疫情影響,在旅游業深耕多年的劉馨雅不得不選擇轉行,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短視頻平臺了解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炙手可熱的陪診師職業。

    身為寶媽,渴望重新啟航的劉馨雅,一下子對這個“時間自由,收入可觀,還能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產生濃厚興趣。

    為了盡快讓自己入門,劉馨雅交學費找專業老師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系統學習。“醫學理論知識、蘭州十多家醫院的科室布局,就醫流程、自助機使用,都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認真仔細地學習了一遍。”劉馨雅說,通過系統理論學習,使她對陪診師這一職業更加具體的了解,也更加堅定了做好服務的決心。

    從去年6月份上崗至今,劉馨雅已服務過1萬余名顧客,擁有數百名鐵桿“粉絲”,也用自己親身體驗,手把手帶出了10余名徒弟。

    30歲的龔甜是劉馨雅的徒弟之一,如今,經過一個多月的系統學習后,龔甜已經在陪診市場小試牛刀,一舉拿下10余個單子。龔甜說,能夠遇見陪診師這一職業,自己很幸運,讓客戶減少折騰,為他們提供就醫便利,自己內心很快樂。

    “蘭州大大小小的醫院,都跑遍了,每天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去醫院的路上。”劉馨雅說,陪診師職業,就是為顧客帶去方便、節省時間、給予心靈陪伴的工作,能為他人提供幫助,自己樂在其中,即便在去年疫情封控期間,她也風雨無阻,連續半個月吃住在賓館,奔波在醫院,光甘肅方劑的出單流水賬目,每天多達3萬元。

    在劉馨雅看來,現在醫院科室劃分細致,智能設備更新較快,在就醫過程中,對獨居老人、異地就醫者、身患重病者來說,很不友好,就醫體驗增加孤獨與無助。

    劉馨雅說,陪診師的存在,給病患者很大的安慰,就像目前已成常態的護工一樣,雖然是收費服務,卻有著濃濃的人情味兒。

    陪診師劉馨雅代患者與專家“面對面” 吳永隆 攝

    在陪診服務中,遺憾、同情、無奈、欣喜……這些因患者病情而帶來復雜情緒,也經常伴隨在劉馨雅左右。

    家住酒泉市的李阿姨輾轉了多家醫院,最終腰疼的病因還是沒有查出來,無奈只好決定來省城蘭州治療。出發前,人生地不熟的老人兒子找到劉馨雅,要求提供陪診服務。

    “阿姨坐在輪椅上,很年輕,也很精神,但疾病折磨得她直不起腰。”劉馨雅說,那天檢查時,她提前到達醫院,親自陪護患者做了系統檢查,并在中午買來稀飯和包子,讓老人在休息的空當補充體能。

    但當第二天替這位老人拿到檢查報告時,劉馨雅傻眼了,患者的癌細胞已經擴散了。手里拿著沉甸甸的片子,劉馨雅想起和藹可親的阿姨,頓時淚眼婆娑。在老人決定回老家保守治療時,她一遍遍安慰著老人的家屬要堅強面對,并和阿姨擁抱道別。

    2個月后,劉馨雅從老人兒子朋友圈信息得知,這位阿姨永遠地離開了,她難掩痛心與惋惜之情。

    家住武威市的王先生,是劉馨雅的忠實信任者,因罹患腦瘤、肺癌等多種疾病,每周,他都委托劉馨雅前往醫院代問診,并提供開藥郵寄服務。

    “王先生找的都是固定中醫專家,每當問診前,我都會提前連通視頻,讓他和專家面對面,并根據病情進展開出方子,打好處方、收集報銷資料、取好藥品郵寄。”劉馨雅說,疾病無情,面對如此不幸的病患者,自己除了給予心理安慰,還一直提供藥品包郵服務,用力所能及的幫助為患者加油打氣。

    看似平凡普通的陪診服務,每一個患者都有著不同的故事和遭遇。但只要一走上陪診崗位,劉馨雅都會全身心投入。休息時遞上一杯熱水,為病人俯下身子穿鞋脫鞋;遇到抱小孩求診的寶媽,她也會主動接過孩子,一抱就是數小時。

    因為熱愛,所以專注。通過陪診服務,劉馨雅月薪接近2萬元,通過客戶口口相傳,她的人脈資源進一步拓展。目前,劉馨雅正在計劃著通過公司化的模式,建立陪診師實訓平臺,并將服務延伸至地縣、城市街道社區,通過行為規范化、價格標準化、公司統一派單等形式,使整個陪診師職業走品牌化、正規化之路。

    “陪診師月入過萬”“陪診服務火爆”的現實并不難理解,它的背后是獨居老人增多、“一人戶”家庭破億、優質醫療資源緊張、醫療信息化程度提高等一系列社會現象。陪診師的出現,切中了人們的需求,他們專注于陪診服務,通過勞動分工來實現共贏。

    陪診師取藥郵寄服務,減少了看病求醫者旅途勞頓。吳永隆 攝

    目前,陪診服務尚處于發展期,缺乏專業的行業規范,很多時候還會被誤認為是黃牛。劉馨雅坦言:“陪診師從來從不干涉客戶個人選擇,黃牛只提供資源看重利益,而自己提供的是實打實的服務。”

    “花錢購買服務是當下的消費熱點,而服務不僅是娛樂,同樣應該包含陪診師的幫助與陪伴。”劉馨雅認為,陪診師是一個溫情的職業,在他人生病又無人陪伴時,提供支持與幫助。有時,這種幫助同樣是一種難得的慰藉。

    劉馨雅期望,陪診服務在發展中水漲船高,走向專業走向精細,讓更多需求被更好地滿足。

    標簽:

    上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