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seequ"><sup id="seequ"></sup></ul><tfoot id="seequ"></tfoot>
  • <tfoot id="seequ"><delect id="seequ"></delect></tfoot>
  • <ul id="seequ"></ul>
  • <small id="seequ"></small>

    看了女孩患抑郁癥被親媽換藥事件:孩子,我只愿你健康,哪怕平庸|全球微動態

    2023-03-01 22:06:00 來源:男孩派

    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

    當孩子沒有了健康的身心,再優秀的成績也都失去了意義。


    (資料圖)

    作者 | 李核桃

    看到一條令人窒息的新聞:

    杭州有個初三女孩,身患抑郁癥,且已經有了自殺傾向,需要定期服用抗抑郁藥物。

    但媽媽不但擅自給她停藥,還不顧醫囑,把藥換成了維生素片。

    有醫生科普:抑郁癥擅自停藥的后果難以想象,在患者病情不穩定的情況下貿然停藥,病情可能比吃藥前更嚴重!

    其實,早在小升初時,女孩就已經有了抑郁的苗頭。

    由于學業上的不適應,女孩成績一落千丈。她曾向父母表達過“不想上學、想去看病”的訴求,可媽媽卻覺得女兒“小題大做”“太作了”。

    這條新聞里還有一個細節:女孩的父母都是國內頂尖大學畢業。

    可哪怕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父母對抑郁癥的了解還是如此片面。

    有人說,人世間最痛心的事,不是我不愛你。

    而是父母明明愛孩子如命,卻在孩子發出求救信號時置若罔聞,甚至歪曲理解。

    抑郁癥絕不是心情不好,靠想開點、多散散心就能解決。

    更不是“作”和“矯情”,靠吃維生素片就能治愈。

    知乎上有位父親,曾講述過兒子得抑郁癥后自殺的全過程。

    兒子從小到大上的都是名校,身邊同學都很優秀,他壓力很大,上高中后經常在家崩潰大哭。

    父親沒有意識到這是孩子發出的信號,反而勸他:

    “哭出來就好了,再說學習哪有不累的?”

    后來兒子開始自殘了,父親看到他傷痕累累的手臂,雖然帶孩子去做心理測試了,但潛意識還是覺得“問題不大”。

    直到有一天,兒子發短信給爸爸:我實在走不出來。

    父親回短信給他,卻再也無人回應。最后,父親在一樓找到了兒子的尸體。

    可后悔、心痛、惋惜......都不能再挽回什么。

    兒子的人生戛然而止,中年喪子的父親,余生也不得安寧。

    多少家長就像這個父親一樣,覺得抑郁癥不是什么大病,孩子只不過睡不好、比較累、食欲不好......自己小時候也都是這么過來的。

    但這都是身體生病的信號。

    家長若不重視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結果往往就是悔恨終身。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9500萬名抑郁癥患者中,18歲以下青少年占比30%以上,超2850萬的孩子飽受抑郁癥困擾。

    而在剛剛過去的三年里,15歲以下抑郁癥患者就增加了3倍多。

    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是駭人聽聞的“根本沒發現”。

    杭州第七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譚忠林介紹:門診一半就診者是青少年,每當他問患者情緒問題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患者通常會往前推很多年。

    而他們的父母卻說:“(當時)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看起來和平常一樣,沒發現什么問題。”

    有個女孩已經患抑郁癥很多年了,媽媽卻以為“當時只是青春期叛逆”。

    隱蔽性,才是抑郁癥真正可怕的地方。

    孩子明明已經病了,家長卻根本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我有一個朋友是小學班主任,她說:“基本每個班都有孩子患有情緒問題,抑郁檢出率超過了10%。”

    可當她讓家長多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問題,或者帶孩子去醫院做系統檢查時,家長又覺得老師“找麻煩”“矯情”。

    人感冒了會發燒、咳嗽、流鼻涕,需要及時看醫生。患了抑郁癥的孩子,更應當得到正規治療。

    心理上的傷痛雖然看不見,但卻比身體上的病痛危害更大。

    想起《少年發聲》中的女生小黎,因抑郁癥休學在家,服藥半年后被家長逼著上學,去學校第二天就爬上窗臺想自殺。

    被問起“對這個世界沒有一些貪戀嗎?”

    她脫口而出“沒有”。

    除了學習,其他一切都被家長冠以“不務正業”。

    從二年級開始,她就被告知:

    “要在課外多學一點,不然小升初就考不到好初中;

    考不到好初中,就考不到好高中;

    考不到好高中,就考不到好大學;

    考不到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你這輩子就完了......”

    整個小學階段她不敢怠慢,努力讓自己保持前幾名。

    升入初中后,優秀的同學也更多了,競爭壓力讓她危機感更大。

    為了不被同學甩在后面,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她都在學習,經常熬夜學習到兩三點,睡眠不超過4小時。

    長期的睡眠不足,她注意力慢慢不集中了,成績開始下滑,這導致她越發焦慮,于是晚上熬夜更晚,如此惡性循環。

    休學在家的日子里,她夢到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扔到尸體堆里,自己差點就被扔進去了。

    她曾計劃死前一周寫日記,把罪過都往父母身上引,她打心底里覺得:

    “如果我死了,他們都有責任,他們每個人都逼過我。”

    武志紅說,壓力太大,會把人壓垮。

    那些患了抑郁癥的孩子,只不過身體累出病了,再也拼不動了而已。

    可這么簡單的道理,很多父母卻不懂得。

    紀錄片《起跑線》里有個媽媽,每天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特別滿,給女兒報了十幾個興趣班,尤克里里、聲樂、舞蹈、西班牙語、思維......

    女兒從早上7點一直到下午5點,每天都在補習班奔波,連午飯時間都精確到分鐘,根本沒有時間放松。

    每當女兒產生抵觸情緒時,媽媽就說:“你要學這個,咱不能輸在起跑線。”

    家長眼中的“起跑線”,就這樣成了孩子焦慮的起點。

    孩子不得不緊繃著神經,被裹挾著拼命。

    曾經,我也是一個雞娃的母親,給女兒報過各類培訓班。

    女兒數學成績一直不好,我就報了兩個數學班,家里還買了黃岡卷、53卷子,以及各類名師卷。

    小學時代作業少,院子里經常有孩子在玩,女兒不愿意做卷子。

    我便訓她:

    “你不知道數學有多重要!考試時最拉分的就是數學。不刷題,將來你會吃大虧......”

    我的耳提面命,并沒有換來女兒成績的提升。

    甚至有一次,女兒的數學只勉強及格,我狠狠教訓了她一頓。

    沒想到,女兒突然腹痛、上吐下瀉,送醫后被診斷為“甲亢危象”。

    醫生詳細檢查后,認為孩子精神受刺激了、情緒不穩定,建議我“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看著躺在病床上沉睡的女兒,皮膚潮紅,嘴唇蒼白,我心都揪成了一團。

    遙想女兒剛出生時,我也想過: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地長大就行,我別無所求。

    可不知不覺就被身邊人影響,加入了“雞娃”大軍。

    仔細回憶一下,我小時候成績也不好,我又有什么理由逼著女兒一定要成為人中翹楚呢?

    那一刻,我恍然醒悟。

    與其雞娃“雞”得家里雞犬不寧,不如低頭認命,給她一個健康的身心。

    畢竟,什么能比孩子健康長大、好好活著更重要呢?

    想起北大教授丁延慶,他和愛人都是北大畢業,可哪怕是這樣的高知家庭,也生出了一個經常考倒數第一的女兒。

    當被問起“可以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他笑著自嘲:“你必須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樣?她就這樣。”

    丁教授覺得,女兒指定上不了北大,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雞娃”上。

    就像梁曉聲在《人世間》里所說的:

    孩子若是平凡之輩,那就承歡膝下;

    若是出類拔萃,那就讓其展翅高飛;

    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從來沒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優秀一樣。

    經歷過女兒這一劫,我才真的領會到了這句話的真諦。

    國學大師周國平說:

    “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

    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成功的標準,不一定是養出一個多么優秀的孩子。

    而是孩子即使不夠優秀,也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在路邊鼓掌。

    孩子能做個健康快樂的普通人,何嘗不是另一種圓滿。

    接受孩子的平庸,是家長這輩子要參透的修行。

    愿我們都能放下焦慮和內耗,讓孩子活出熱氣騰騰的人生。

    標簽: 孩子 抑郁癥

    上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