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酒報
隨著股票發行注冊制的實施,酒企A股上市之路或被切斷已成行業共識。受此影響,借殼或者轉戰港股成為酒企尋求上市的新出路。但赴港IPO就一定“真香”嗎?
這兩天,有關泰山啤酒準備赴港IPO的傳聞引發了酒圈兒的高度關注。
(資料圖)
事實上,每每涉及到有酒企擬上市的話題,都會迎來全行業的“圍觀”。畢竟近兩年,除了海倫司、柏星龍分別在香港和北京主板掛牌上市外,一直未見有酒類生產企業成功登上資本市場。
因此,作為原漿啤酒界的“扛把子”,一旦泰山啤酒成功實現赴港上市,對行業來說都有利好。
對此,啤酒營銷專家方剛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如果消息屬實,泰山啤酒赴港上市還是蠻值得期待的。
“畢竟這么多年,啤酒行業總算是有一個新的品牌,或者說是一個新消費的品牌能夠上市融資,也算‘上岸’了。”方剛指出,這是對啤酒行業新生力量的一種鼓勵、一種認可和一劑強心針。
夾縫中向陽而生
自2013年,啤酒行業進入產量“見頂”、市場存量競爭的時代后,就開啟了“跌跌不休”模式。直到2021年,才打破連續8年負增長的魔咒。但經過頭部企業多年來的“跑馬圈地”,行業大洗牌,最終被五大龍頭企業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在此影響下,中小企業想要突出重圍,泛全國化逆勢翻盤,真的是“南上加南”。
但泰山啤酒做到了!
據山東泰山啤酒有限公司官方微信顯示,依靠“原漿啤酒差異化定位”+“7天原漿拳頭產品”+“專營模式”+“7天運營模式”+“粉絲大數據”5大法寶,截至2023年1月18日,泰山啤酒在全國28個省市落地了3200家專營店。
值得關注的是,與其他酒廠相比,泰山啤酒自主完成了產品研發生產、渠道建設和物流體系搭建。用其董事長陳成穩的話來說,在高端化的行業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泰山啤酒早已提前布局,成為原漿啤酒細分賽道的領軍者了。所以,業界常會將泰山啤酒當作“夾縫中向陽而生”的典型代表。
另據《華夏酒報》記者從市場層面了解到,泰山啤酒多年來整體運轉良性,代理商渠道利潤不錯,酒廠業績也很可觀。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至2020年,泰山啤酒連年實現業績翻倍,不僅沒有產能過剩,還出現了無法完全滿足市場需求的狀況。因此,2021年10月,泰山啤酒在廣東佛山啟動了首個衛星工廠建設。據悉,該項目占地面積60多畝,預計建成后年產能可達10萬噸/年。
2月20日,以“7心協力 粵戰粵勇”為主題的2023年泰山原漿啤酒華南市場戰略動員會在廣東東莞召開。會上,泰山啤酒廣東大區經理何首發表示,佛山工廠計劃于今年投產運行,將有效實現華南市場的全覆蓋。
顯然,泰山啤酒“讓消費者喝上新鮮啤酒” 的使命愿景正在逐步實現。
赴港上市或許是必然
盡管歷經40多年的發展,泰山啤酒早已成長為行業里的一匹黑馬。但不得不說的是,相比寡頭們,其仍然還略顯“嬌小”。并且因為工廠建設,“千城萬店”布局等規劃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賦能,2019年,泰山啤酒開啟了融資。
先是引入具有國資背景的泰安市泰鷹財建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以下簡稱“泰鷹投資”)作為股東;兩年后,民間資本——華文資本(CMC)與信金資本也加入進來,在帶來大量資金的同時,也使得泰鷹投資退出了股東序列。
因此,對于已經沒有國資背景的泰山啤酒來說,想要打開新的增量空間,勢必需要更多的資本介入。
IPO或許就是最好的平臺。
“就是因為牌子比較小,做不大,一定要通過IPO去增強它的綜合實力,才會有更多的資金跟資源進行一些全國化的布局。我覺得泰山啤酒赴港IPO的想法是沒有錯的,港股上市整體門檻偏低,對企業來說,還是有機會的。”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華夏酒報》記者說道。
眼下,隨著股票發行注冊制的實施,酒企A股上市之路或被切斷已成行業共識。受此影響,借殼或者轉戰港股成為酒企尋求上市的新出路。于是我們看到,今年春節前,珍酒李渡集團有限公司已經率先披露港股招股書。
但赴港IPO就一定“真香”嗎?
現實是,港股比A股更加“骨感”。
很多人可能沒有關注到,“交白卷”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并不少見,特別是那些在港股上市的中小規模企業,有些交易日,K線是沒有任何波動的。
以近期引發股民關注的銀行股為例。據統計,自2022年11月29日至今,威海銀行(09677.HK)已經連續超過60個交易日零成交;在此之前,有一模一樣遭遇的是瀘州銀行。此外,還有中原銀行、廣州農商銀行、晉商銀行、九臺農商銀行、九江銀行、貴州銀行等先后都在港股上出現過零成交。
再具體到酒企在H股的表現,也遠不及A股的上市酒企們。
截至3月3日收盤,港股酒企第一股是華潤啤酒,報收60.850港元/股;緊隨其后的是百威亞太,報收23.750港元/股;接下來是海倫司,報收15.400港元/股。剩下的王朝酒業、怡園酒業、通天酒業的股票價格還不到0.5港元/股。
而A股上,股價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貴州茅臺,報收1818.04元/股;山西汾酒,報收275.58元/股;古井貢酒,報收275.15元/股。即便是“吊車尾”的ST通葡,股價也停留在3.9元/股上。
要知道,在港股,一家上市公司成交開始趨向不活躍時,那么它就有機會進入越來越不活躍的“惡性循環中”。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港交所近兩年業績有下滑且吸引力減弱的趨勢。
財報顯示,2021年,港交所共有98只新股上市,與上年同期的154家相比,減少36%。再從集資總額來看,2021年,港交所集資總額為3314億港元,而上年同期這一數字為4002億港元,跌幅為17%。
去年,港交所又出現了營收、凈利潤的“雙降”。年報披露,2022年全年,港交所實現營業收入183.74億港元,同比減少9%;實現凈利潤100.78億港元,同比減少20%。
綜合來看,港股上市門檻相對較低,發行架構多元化,對于融資渠道窄、補充資本壓力較大的中小企業來說,更容易達成上市的目標。但港股IPO審核制度、涉及的相關法律法規、投資者構成,終究與A股上市有所不同。如果赴港上市的企業自身實力不夠,很有可能會落到沒有投資商來湊的尷尬境地。
3月2日,香港證監會剛剛對外公布,香港投資者識別碼制度將于2023年3月20日正式推出,若投資者還未回復開戶券商同意其轉交個人身份信息,后續將只能賣出股票不能買入股票。
不過,今年春節期間,消費端不斷出現利好消息已經讓港股開始出現回調。據公開數據統計,2023年1月,港股市場共迎來10家企業上市,上市企業數遠超去年同期的4家,審核進度也明顯加快。希望這波“陽春”能夠持續“向陽”,最終能惠及到赴港上市和已經登陸港交所的酒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