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seequ"><sup id="seequ"></sup></ul><tfoot id="seequ"></tfoot>
  • <tfoot id="seequ"><delect id="seequ"></delect></tfoot>
  • <ul id="seequ"></ul>
  • <small id="seequ"></small>

    環球今日訊!人在異鄉為異客(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全詩)

    2023-03-24 08:59:18 來源:互聯網

    人在異鄉為異客,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全詩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資料圖】

    2、 遙知兄弟登高處[1], 遍插茱萸少一人[2]。

    3、 【賞析】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4、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

    5、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為人們傳誦。

    6、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

    7、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8、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

    9、“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

    10、“異客”則更強調了游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11、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

    12、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

    13、“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

    14、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15、 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后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16、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

    17、《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岡,瞻彼兄兮。

    18、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19、夢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

    20、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

    21、“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

    22、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

    23、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游子的。

    24、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25、 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茍、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

    26、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去。

    27、這般詩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

    28、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贊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

    29、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為一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

    30、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

    31、所以,每當人們在節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32、 [1]登高:傳說晉人桓景從仙人費長房學道,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33、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災禍。

    34、后遂以九日登高為習俗。

    35、 [2]茱萸(yu予):一名越椒,又稱吳萸,芳香植物。

    36、古人以九月九日為上九,又叫重陽節。

    37、這時茱萸之實氣味香濃,色赤似椒子,相傳折來插在頭上可以避穢惡之氣和抵御寒冷。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上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