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前沿的產業往往像下一盤“未來棋”,過幾年甚至幾十年才知道結果。但只有前瞻性地布局,時機到來時方有機會引領科技產業浪潮。
(資料圖片)
上海正在試圖布局未來產業,并且這張“未來產業藍圖”還是不確定的。
為何要包容“不確定性”?
作為中國最早布局發展未來產業的城市之一,2022年,上海率先發布了《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推動未來產業落子布局。
《行動方案》布局了上海五大方向16個細分領域的未來產業。五大方向指的是聚焦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五大產業集群;16個細分領域包括:未來健康領域的腦機接口、合成生物等;未來智能領域的通用AI、量子科技、6G等等。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張宏韜說,“我們認為,這五大方向是確定性的,但這16個領域是不確定性的,只能說是從我們今天的角度,基于我們過去的知識,來看未來產業發展的一種判斷。”
他指出,要通過賽馬機制、通過揭榜掛帥,在競爭中看看哪些領域可以脫穎而出。
“如果用5年至8年的努力,這16個領域能有一部分能夠發展成勢,那我們培育未來產業的工作就是非常有意義的。”張宏韜說。
他指出,以顛覆性技術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方向,能引領生產力實現新的跨越,“誰掌握了未來的技術,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
新賽道與未來產業有何不同?
2022年,上海曾發布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個“新賽道”的行動方案。緣何在新賽道之后上海又布局未來產業?未來產業與新賽道又有何不同?
簡而言之,一個是為了上海產業的“明天”,一個是為了上海產業的“后天”。
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丁國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四個“新賽道”著眼于3年至5年,聚焦比較有爆發力、有成長性的一些產業,因此叫新賽道,賽道就是大家正進入、要發展的領域。
上海為何又提出發展未來產業?丁國杰說,這是根據技術成熟度曲線來劃分的,新賽道的產業已經看到比較清晰的方向,大規模產業化可能未來幾年就能看到前景;未來產業跟新賽道不一樣,它還有些技術沒有成熟,其應用可能比較遙遠,或許要10年至15年。
發展未來產業的挑戰有哪些?丁國杰說,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技術突破,我們在源頭創新方面與國外領先國家相比有差距,相對而言,我們處于“跟跑”的角色。她強調,基礎研究的突破需要久久為功。
其二、未來技術不一定是成熟的,它有些產品不一定能馬上得到大眾的認可或者得到廣泛應用。我們需要支持這些未來技術的發展,讓它不斷進行技術成熟的驗證。
其三、聚焦大量未來產業的很多是初創企業,這些初創企業的成長面臨著壓力。
上海能給“未來產業之樹”提供怎樣的土壤?
以“打造創新主引擎 搶占未來新機遇”為主題的上海市產業技術創新大會25日在上海寶山區金色爐臺大廳里舉行。會上,上海對張江、臨港和大零號灣3家首批未來產業先導區進行了授牌。未來產業先導區將在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成果轉化、示范應用等方面發揮先導引領作用。
比如,上海(大零號灣)未來產業先導區將發揮高校資源集聚等優勢,重點布局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三大方向,其目標是:到2030年,未來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春江水暖鴨先知。上海勾勒了未來產業的方向,吸引“有識之士”前來落子,共謀未來產業“棋局”。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副教授高安柱在受訪時說,醫療機器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希望發揮相關制度優勢和團隊優勢,合力實現全過程創新。
除了《行動方案》、先導區,上海還將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助力。誠如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張宏韜所言,盡管上海對未來產業的布局還有很多不明之處,但兩方面的工作是確定的:一方面是抓人才,另一方面是抓土壤(環境)。
南大合成生物產業園首席顧問唐海松說,科學的發展本身有很多偶然性,正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但沒有基礎研究的積累,就沒有新的技術出來。我們的產業發展要有近期的平衡,長期的(創新布局)更不能丟。他認為,上海未來產業發展的優勢正在于人才。(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