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趙鋆沖 丘劍山
“中試”作為科研成果實驗室小試和產業化發展之間承上啟下的環節,一端連著創新,一端連著產業,很大程度上決定科技成果能否真正投入市場。當前,湖北正系統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基地)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3月29日,包括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激光加工工藝中試平臺、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創新藥和高端制劑中試平臺、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新型顯示中試平臺在內,3個武漢市重點中試平臺在光谷宣布啟動建設。
(資料圖片)
以項目集聚帶動人才技術集聚
“平臺現有在研項目20余個,預計‘十四五’期間會有2個新藥在武漢進行成果轉化。”人福醫藥集團研究院院長楊俊介紹,創新藥和高端制劑中試平臺由人福醫藥集團和新型研發機構湖北生物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組建和運營,主要瞄準臨床價值高的創新藥和高端制劑,開展創新研發和中試服務,以項目集聚帶動人才集聚和技術集聚。
華星光電作為顯示面板的龍頭企業,在已投資10億元建設的第4.5代柔性顯示面板試驗線基礎上,新增投資3.2億元,建設新型顯示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配合推進國產化顯示面板關鍵技術材料和設備的聯合開發及應用驗證。
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公共事務中心副中心長覃偉武介紹,該平臺不僅可提升武漢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整體實力,還有助于半導體顯示產業上游聚集武漢,實現更大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優勢。
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激光加工工藝中試平臺,設有激光先進制造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激光先進制造工藝湖北省工程實驗室、超快激光器及激光精密微納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大省級工藝研發平臺。該公司工藝總監葉兵介紹,平臺規模超1萬平方米,專業技術人員近100人,配置有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3D打印、激光表面處理等各類激光加工設備100余套,檢測輔助設備50余臺。
116家中試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在科技轉化的鏈條上,把實驗室的“種子”變成市場需要的“果實”,這個中間階段被稱為難以跨越的“深谷”。許多中小企業有創新成果,但因缺資金、缺設備等,遲遲不能完成中試,等不及走向市場就死在了這個“深谷”里。由政府牽頭的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中試平臺,稱為“深谷渡橋”。
中國科學院系統在武漢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武漢先進院,圍繞新材料產業建設有5條中試產線。成立3年多來,為三峽實驗室、湖北犇星、湖北匯爾杰、咸寧海威、合肥瑞雪等省內外超20余家單位提供近30項中試熟化服務,促成企業8類核心產品推向市場,帶動企業產值超20億元。充分發揮中試基地紐帶與橋梁作用,該院促進部分關鍵材料和技術實現產業突圍,在電池材料、微膠囊、氣凝膠、有機硅、納米功能涂層等多個領域取得突破。3月2日,武漢先進院入選工信部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創新成果產業化類平臺,是湖北唯一入選單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我省已備案116家中試基地,其中18家依托高校院所建設,98家依托企業建設,已覆蓋“51020”產業集群中的全部5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和6個5000億級產業集群,數量達到104家,占總數的89.7%。我省現有中試服務資源被充分調動,為相關行業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大量的中試服務,為加速科技成果在我省轉化落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