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縱觀中國浩瀚的歷史,人留在這個世上的最后一句,他們用生命最后的一絲余音給世人留下警醒名言,讓人們體會到生命的感悟!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細數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偉人或英雄的臨終遺言,有人頓悟,有人依然執著。
(相關資料圖)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絕命詞《垓下歌》)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前吟唱的一首詩,是足以驚神泣鬼的一首壯歌,抒發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其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中日甲午戰爭后,憤中國積弱不振,要求變法圖強。在瀏陽籌設謨學格致館,未成。后游歷北京,結識梁啟超等維新名士。1896年捐資為候補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兩卷,提出沖決封建“網羅”的口號。1897年,與梁啟超等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新政,參與設立時務學堂,籌辦新式工礦企業。次年,倡設南學會,創辦《湘報》,宣傳變法。主張對頑固派予以反擊。8月,應召入京,受光緒帝召見,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變法事宜。9月21日政變發生后被捕。28日臨時刑前憤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義于北京菜市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戎馬倥傯一生的劉玄德深知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面對著三國并立,唯蜀最弱的局面,他悔恨自己貿然伐吳,致使蜀漢元氣大傷,可是已是時不我待了,大限將至,他只得把恢復漢室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這如杜鵑泣血般的遺言正是一位老父親即將離別之時,諄諄教導著自己尚年輕的兒子。而他不知道他的這句遺言在后世被用來教導了無數的孩子!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公元前227年,荊軻背負著國家的使命踏上了出使秦國的征途,他此去不是向秦王求和,而是要刺殺秦王。在易水邊,太子丹早已擺好了送行酒宴,一時間氣氛格外的凝重。臨行前,荊軻吟出了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落淚。到了秦國之后,荊軻刺殺秦王失敗,而那句話也成為了荊軻悲壯的臨終遺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責任編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