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說家吳承恩說過:“處世須存心上刃(忍),修身切記寸邊而(耐)。”
浮夸的人,就像溪水,聲音很大,什么都藏不住;高明的人,就像湖水,寂靜無聲,又深不見底。
(資料圖片)
人在社會上混,要調整自己的處世態度,藏住的東西越多,格局越大。
02
遇人,藏住事。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你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在別人面前炫耀一番,很快就會被人抓住漏洞,然后進行攻擊。
有一匹驢子,去了黔地。因為當地從來沒有出現過驢子,所以老虎看到驢子,都戰戰兢兢。
驢子覺得自己很神氣,一會兒踢腿,一會兒發出驢叫。老虎在一旁,花了幾天功夫,洞察到了驢子的真相,于是乎,驢子變成了老虎的美食。
藏不住事,得意一時半會,傷害一天又一天。
不管和誰在一起,都要高看別人一眼,別說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也不要揭露別人的丑事,夸耀別人的好事,也要適度。
東晉時,有一個小兵,名叫“桓石虔”,到了十七八歲,還沒有顯露出什么本事。有人笑話他,就是一個“鎮惡郎”。
有一段時間,他跟隨權臣桓溫征戰沙場。
有人著急地喊:“你叔叔桓沖被包圍了。”
桓石虔飛身上馬,闖入了敵軍陣營,上萬人都沒有擋住他,最終把桓沖救出來了。
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取笑桓石虔了。他也做了將軍。
不要拿自己那點破事來說事,別人不會同情你,會看你笑話;不要顯擺自己,別人一邊嘖嘖稱贊,一邊嫉妒你;不要說別人的種種不是,也許別人只是深藏不露而已。
把事情藏好了,靜觀其變,過一陣子,所有的事情,都會明白,大家相安無事。
人與人交往,最怕的是“多事”。事情少了,人際關系簡單了,世界也就簡單了。
03
遇事,藏住氣。
你為什么生氣?你其實是為破事買單。
比方說,網絡里發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你發表了感慨,非得評價一番。結果,你就卷入了此事之中,要是言語過激,還會引發訴訟。
處世高明的人,總能把“氣”藏起來,不給人臉色,不隨意評價,不主觀臆斷。
《王子年拾遺記》里有一個故事。
三國時,有一個叫甘梅的女人,生于沛縣。她的家鄉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這個女孩,了不得,有成為后妃的潛力。”
甘梅十八歲的時候,嫁給了劉備,被尊稱為甘夫人。
有一個河南人,送了一個玉石人給劉備。劉備愛不釋手,還把玉石人放到甘夫人的臥房里。
看過玉石人的人,羨慕、嫉妒、恨。蜀國的妃子因此恨得牙癢癢,滋生了聯合起來消滅甘夫人的惡毒想法。
甘夫人知道妃子們的想法后,不動聲色地對劉備說:“春秋時,有一個大臣叫子罕,有人送寶玉給他,他不要,還說,他眼里的寶貝是‘不貪財’。當下,魏國、吳國對蜀國虎視眈眈,我們怎么可以把玉石人當寶貝呢?”
劉備大吃一驚,趕緊把玉石人丟了。
從此,忌恨甘夫人的妃子,也放棄了惡毒的想法。
一件事情,要如何處理?不能生氣,不能沖動,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想到最佳的辦法之后,才開始行動。
就是遇到了急事,也要冷靜三分鐘。
俗話說:“沖動是魔鬼;生氣是魔咒。”
藏住內心的“氣”,然后心平氣和地去處理事情,就好多了。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04
遇亂,藏住身。
晉孝武帝在位時,有一個叫劉驎之的隱士,擅長文史之類的學問。
桓沖在荊州做太守,聽說劉驎之的名聲后,就派船去接他,入朝為官。船上放著很多的禮物。當時,長江一帶正在打仗,一片狼藉。
劉驎之把禮物送給當地的百姓,然后去見桓沖。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我是無用之人。”說完,他就瀟灑地離開了。
再后來,劉驎之一輩子都沒有做官,當地的人對他更加敬佩了。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人生在世,總有那么一些時間,會遇到亂糟糟的情況。你別急著展示自己的才華,也不要卷入混亂的局面,就算是說句公道話,也要想清楚后果。
把身體藏起來,不是害怕,當了縮頭烏龜,而是識時務者為俊杰。
很多時候,兩軍對壘,孰是孰非呢?看起來轟轟烈烈的爭斗,不是天意,而是人意。比方說,三國時,諸葛亮帶兵去征討中原,到底有道理,還是沒有道理呢?諸侯要爭霸,群眾在受苦。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別人對你不客氣,你就主動讓一步,別人贏了,自己還好好活著,也不見得是輸了。
亂世出英雄,這樣的拉道理沒有錯,但是英雄是個別現象,也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格局,不是誰都可以做。
05
《鬼谷子》有言:“天地之化,在高與深;圣人之道,在隱與匿。”
這一生,巧妙地躲過這樣那樣的麻煩,避開了這樣那樣的禍事,才能高枕無憂。
有的事情,注定要遇到,也不要擔心,你退一步,忍一會,事情就會有轉機。
慧眼能看天下人,大肚能容天下事,從容能對天下亂。
人到世上走一轉,既來之,則安之,這是一種超脫。
可舍可得,能上能下,才是處世的真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