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seequ"><sup id="seequ"></sup></ul><tfoot id="seequ"></tfoot>
  • <tfoot id="seequ"><delect id="seequ"></delect></tfoot>
  • <ul id="seequ"></ul>
  • <small id="seequ"></small>

    天天熱文:3秒鐘挑一個瓜,月入上萬!龐各莊這個拍瓜師是個外國人

    2023-04-21 12:06:14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吳楠 武亦彬

    天然碧玉團,雪片簇冰盤。4月中旬開始,龐各莊西瓜再次擺上了京城市民的餐桌。

    龐各莊每年出產西瓜約12萬噸,為了讓老百姓吃上好瓜,除了忙碌的“瓜把式”,如今田間地頭還多了年輕的面孔。李俊康就是其中一員,作為一名“拍瓜師”,他每天少說也要拍上八九千個西瓜。


    【資料圖】

    故事

    賽車手轉職“拍瓜師”

    春天的京城,碧空如洗,神清氣爽。自菜戶營向南,大約30分鐘車程,便是龐各莊。

    下高速,龐安路,兩側滿眼的藍色大棚,西瓜正藏在其中,慢慢成熟。

    清晨,喇叭聲在龐農興合作社的門前響起,送西瓜的來了——都是附近瓜園剛剛摘下的新鮮貨。

    卸貨、清點,倉庫的工作人員忙碌起來,李俊康聞聲走出辦公室,來到倉庫一角。

    李俊康身邊擺著一臺電子秤,把西瓜拆箱拿出,先看果型,再用手指彈上兩下,聽到西瓜發出的清脆“嘭嘭”聲,他將西瓜交到身邊的工人手上,全程不超過三秒鐘。

    拍過的西瓜,被稱重分類——2斤半到3斤半、3斤半到4斤半,是不同的檔位,將通過不同的渠道售賣。

    有問題的瓜,將被放在一邊,退回供貨商,或另作處理。

    李俊康拍的,是龐各莊如今的主流品種——小吊瓜“L600”,這種吊掛在瓜秧上生長的西瓜,能更充分地接收陽光,使含糖量更均勻,口感細膩、清脆。三四斤的個重,也符合現代家庭的飲食習慣。

    李俊康所在的合作社與周邊數百家農戶合作,負責西瓜的收購、宣傳、售賣,不過,“不是來的瓜我們都要,只要不合格,農戶就得拉走。”

    怎么算合格?那就要看李俊康的眼睛和手了。

    一是要看,瓜的果型得圓潤,“歪瓜”不要,“滿臉麻子”也不行,瓜蒂太軟、流水兒,都是西瓜不健康的表現。

    接下來得拍,別看只是兩三秒,李俊康就能掌握瓜的生熟程度,如今的電商物流,能讓西瓜在一天內到達百姓的餐桌上,“太生、太熟都不行。”

    實在拿不準的,只能切開抽查,用儀器測甜度,低于“12度”的一樣不符合標準。不過李俊康如今很少切開,“用拍就夠了,這點兒自信我還是有的。”

    “西瓜真的會回應。”每到夏天,這個段子就會有人提起。據說,只有中國人才會拍瓜。可李俊康有“秘密”——他是個馬來西亞人。

    “我家是當年下南洋的華僑。”只要李俊康不說,沒人能看出他的外籍身份,從小就會說粵語的他,中學時隨父母來北京生活,“就在二環邊上的學”。

    他與西瓜的緣分,始于2019年。在此之前,他是個拿過獎的賽車手,還與朋友一起開辦改車行,忽然而至的疫情,讓市場行情一度清冷。也正在此時,他通過朋友聽說龐各莊的西瓜生意,于是成了一名“拍瓜師”。

    4月中旬起,龐各莊西瓜陸續上市,作為美團買菜的采購方,合作社平均每天售出西瓜超過一萬個。李俊康每天則至少要拍八九千個瓜,“一天一萬個也拍過”。日復一日的彈擊,已在他的手上留下痕跡——修剪整齊的手指,指甲前段已明顯彎曲變形:“說不定哪天,大家就會吃到我拍過的瓜。”

    對話

    “生瓜彈著手疼,熟過頭聲音悶”

    記者:干拍瓜師之前,對這個職業有了解么?

    李俊康:沒有,我之前沒聽說過還有挑瓜這個職業,而且我都不怎么吃西瓜。

    記者:那為什么選擇跨度這么大的職業?

    李俊康:也是巧合吧,我的性格比較隨遇而安。感覺既然有機會,就去試一試,體驗一下另一種人生也不錯。而且這份工作比較穩定,符合我和家人的期待。

    記者:從來都沒學過,怎么知道瓜好不好吃?

    李俊康:最開始不知道,就是在瓜田里拍完切開嘗,當然還有懂的人教,慢慢積累經驗。切瓜、嘗瓜大概有半年的功夫,我就有感覺了。現在一個西瓜只要過手兩秒,我就知道好壞。

    記者:大概怎么樣的瓜是好瓜?

    李俊康:我們眼中的好瓜,跟消費者的標準差不太多。

    拍瓜是個經驗活兒,生瓜的皮硬,沒彈性,彈起來手指頭疼;熟過頭的瓜,聲音會比較悶,這種瓜切開后,瓜肉間就有縫了。雖然沒準吃起來還挺甜,但再放兩天,縫就越來越大,瓜就要變質了,這樣的瓜不符合銷售要求。

    還有些感覺上的東西,很難用語言形容,只能意會。消費者也許看不出來,但懂瓜的人,單看花紋都能看出是不是頭茬瓜。不過消費者可以放心,現在能在線上銷售的西瓜,質量是有保證的,畢竟我們都替大家拍過了。

    記者:每一個都拍過?

    李俊康:幾乎每一個都拍過,拍瓜是收購西瓜的前提,必須符合我們的品質要求才收。所以只要我在,每一個西瓜都要過手,過手后的西瓜再稱重、分裝。

    除了我,我們公司還有三四個拍瓜師,如果我不在,他們也會保證過手。現在的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比較高,我們也有“客訴率”的要求。

    “我對拍瓜的準確率很有信心”

    記者:你的職業就是“拍瓜師”嗎?其他瓜園有沒有類似的人。

    李俊康:按照職位來說,我是公司的“采購”。但我只負責西瓜的質量問題,不管是西瓜送到我們這里來,還是我去瓜園挑瓜,都得拍一遍檢驗。至于收瓜的價格,未來的售價,這些我都不管。不夸張地說,我都不去問價格是多少。

    為了保證西瓜的質量,每個瓜園都應該有像我這樣的人。

    記者:月收入大概是多少?

    李俊康:我們的收入不完全與拍瓜多少掛鉤,主要還是要看經營情況。旺季的時候,每月有一萬塊出頭吧。

    記者:你拍瓜的這三四年里,北京的西瓜有什么變化?

    李俊康:這三四年,能感受到西瓜的質量越來越好,這與大家的感受是一致的。但我還是得一個個的拍,因為影響西瓜質量的,不光是品種,種植技術、水土情況,包括天氣、溫度、降水,都會影響西瓜最后的品質。

    我們這里的規矩就是,如果質量不符合我們的要求,你怎么拉來的就怎么拉走,就算是合作伙伴的瓜也不行。

    記者:那不是很得罪人的活兒么?

    李俊康:應該是他們怕得罪我吧,哈哈,畢竟我才是“甲方”。不過我都是只看質量,我對自己拍瓜還是很有信心的,不敢說100%,準確率99%是沒問題的。

    “拍瓜就為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記者:這個職業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李俊康:工作的節奏與以前不一樣,基本上就是每天早7晚5,旺季會忙一些,冬天就比較清閑。做車行雖然自由一點,但經營的壓力很大。如果賽車撞了,修車也是不小的費用。

    我現在有家庭孩子了,他們也希望我穩定一點。

    記者:那你以后還會做賽車手么?

    李俊康:大概不會了,主要是我老婆不同意,哈。因為有孩子了,她老覺得我開賽車危險。對我來說,哪個職業無所謂,就是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車行還開著,只是我沒有參與經營。我也不能保證我一直做拍瓜師,只是就這么干下來了。

    記者:你的身份給你帶來過不便么?

    李俊康:我剛來的時候,老板就到處說“咱們這來了個外國人”,同事們都很好奇,為什么一個馬來西亞人來拍瓜。不過現在大家都熟了,已經沒人問這個了。我偶爾出差,去農村選瓜,會有人問怎么有人拿著護照來挑瓜。

    記者:有沒有想過把水果經營這份工作拓展到國外?

    李俊康:不能說沒想過,但也只是想過。

    記者:現在都講究自動化、AI,會不會擔心這個職業消失?

    李俊康:目前看不會,老百姓對于西瓜質量的要求是逐漸在提高的。

    就算是同一個供貨商,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時間,都對產品質量有影響,需要人來把這道關。

    標簽:

    上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