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 李琳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4月27日,為期十天的2023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車展”)閉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今年全球第一個A級車展,本屆上海車展受到了全球汽車行業的高度重視,近百輛全新車型在車展上進行了全球首發,新能源展車超500輛,數量占總展出車輛比例超40%。
車展歷來是觀察行業發展態勢的一個重要窗口,本屆上海車展也不例外。
車展上,新能源汽車發展如火如荼,成為全場關注的焦點。但熱度之下或需進行一些冷思考。
在與行業從業者以及消費者交流中,鰲頭財經記者發現,盡管新能源汽車火熱,但純電車型由于續航焦慮等問題,仍難成為部分消費者的第一選擇,尤其是購買人生(家庭)第一輛車的消費者。
整車展區外,汽車上下游產業鏈上的企業參展熱情也提升不少,尤其是眾多科技企業。
在車展期間,華為、百度、禾多科技、地平線等參展企業紛紛拿出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人車交互等方面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使得智能化成為本屆上海車展的另一個關注焦點。
新能源熱下的冷思考
本屆上海車展上,新能源汽車是絕對的主角,無論是各大車企接連發布的新車型,還是低層架構等技術的公布都獲得了高度關注,新能源汽車新車發布的數量也首次超過了燃油車。
新能源熱潮之下,也有一些消費痛點需要持續關注和解決。
根據鰲頭財經在車展現場了解的情況,盡管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當被問到是否考慮購買新能源純電相關車型時,回答的卻是“不一定”。
消費者鄒先生(化名)表示,雖然現在新能源電動車各方面做得都不錯,但如果買車,還是會考慮燃油車,原因是“家里的第一輛車,所以首先考慮燃油車”。
而另一位消費者則表示,當前新能源純電車型在續航方面基本能夠滿足日常上下班代步,但是其保值率不如燃油車,所以在購車時會優先選擇燃油車。另外,當前燃油車售價普遍有比較大的優惠,“相對而言,買燃油車還是比較劃算的”。
從上述消費者的看法中可以看到,續航、保值率等這些此前就備受關注的新能源純電車型消費痛點仍然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
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者的這些顧慮或將使混動車型受益。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相較純電車型,混動車型沒有續航焦慮,也不用為充電煩惱,方便快捷的體驗更勝一籌。因此,汽車新能源浪潮下,混動車型可能會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在供給側,當前的車企也在加快推出插電混動、增程式等混動車型。比如吉利汽車在上海車展期間亮相的銀河系列“銀河L7”車型,采用的便是1.5TD四缸發動機與電混驅動系統相結合的動力系統。還有廣汽傳祺推出的“傳祺E9“,廣汽本田全新一代雅閣系列的混動車型,以及比亞迪仰望U8等。
很顯然,眾多混動車型的推出,或將充分享受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帶來的紅利,贏得消費者都認可。從行業角度看,混動車型的發展,也可能使得新能源汽車市場進一步分化,從而形成新的市場格局。
寶馬MINI“冰淇淋”事件
梳理近年來舉行的車展,可以發現,幾乎每次都有熱點事件發生,被廣泛關注。本屆上海車展的熱點事件的主角當屬于寶馬MINI。
事情的起因是展臺工作發放冰淇淋時,區別對待中國人與外國人。此事被上傳到網上后,引發眾多熱議,并迅速登上社交媒體熱搜。寶馬MINI在4月20日和4月21日,接連發布兩份說明,進行道歉。
在第一份道歉聲明中,寶馬MINI僅用百十字表達了對受此事影響的觀眾的歉意。第二份聲明,雖然篇幅大大增加,但又因為“視頻里看到的4-5個‘老外’就是同事”等理由被認為解釋得太牽強,越描越黑。
顯然,寶馬MINI的兩份道歉聲明,不僅沒有平息圍觀群眾的怒火,反而引發更多的嘲諷。
有網友評論稱,“越描越黑,此地無銀三百兩”。也有網友一針見血指出,寶馬MINI“不但假裝道歉,還要教育我們寬容?”。可見,在網友們看來,寶馬MINI的道歉沒有誠意,充分顯示了品牌方的傲慢。
事件發生后,寶馬MINI停止送冰淇淋的活動。鰲頭財經記者在4月21日下午來到寶馬MINI的展臺時注意到,期間不斷有人詢問有無冰淇淋,被工作人員告知沒有了。不過,現場仍有其他活動在進行,且排了較長的隊伍。
也因為寶馬MINI“冰淇淋”事件成為車展期間的熱點,不僅有博主在寶馬MINI展臺附近打出免費送冰淇淋來吸引流量,而且不少車企也打出免費送冰淇淋的宣傳來吸引觀眾。不過后來,免費送冰淇淋的行為都被勸阻和禁止了。
根據天眼查APP顯示,寶馬MINI是英國知名微型車品牌,最早由英國汽車公司在1959年推出,當前隸屬于寶馬集團。根據寶馬集團公布的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包括MINI在內的寶馬車型,在中國市場的交付量為19.4萬輛。2022年,寶馬MINI在中國市場共交付2.87萬輛。
智能化成行業下半場發展核心
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汽車領域的廣泛應用,智能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進入以智能化為核心的下半場已經成為行業人士的共識。
根據華安證券發布的相關研報預測,到2025年中國L2及以上智能汽車銷量破千萬輛,對應中國智能汽車滲透率達49.3%。
智能汽車進入下半場的背后,是頂層規劃和產業政策的日趨完善,以及技術研發逐漸進入商業化創新階段,車企之間的競爭也將由過去硬件之間的競爭,轉向以智能駕駛、人車交互等軟件方面的競爭。
乘聯會發布的相關文章顯示,智能化是未來終極發展的方向,兩年前自動駕駛風口正旺,車企瘋狂在產品上堆砌各種高算力芯片、激光雷達等昂貴的硬件。
無奈自動駕駛商業落地短期內無法實現,受制于成本制約,車企在智能化的比拼不再是不計成本的各種配置堆砌。而是回歸理性,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用最低的成本將智駕做好。
在剛剛結束的2023上海國際車展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車企以及汽車供應鏈企業發布了車載AI大模型、智能駕駛等軟件產品,比如阿里旗下斑馬智行打造AliOS智能汽車操作系統已接入阿里云的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測試。商湯科技則全新推出擁有語言大模型以及數字人等多種生成式AI能力的“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為車艙提供更智能和人性化的多模態人車交互體驗。
在集度汽車智能駕駛負責人王偉寶看來,智能汽車3.0時代已經來臨,這個時代車只是一個載體,AI大腦才是其核心本質。“基于這種認知,集度正在逐步打造能夠自然交流、自由移動和自我成長的汽車機器人產品,將在人機交互、智能駕駛和自我學習等相關技術上不斷拓展和開發。”
從企業動作和行業人士的表述中不難判斷,在智能化時代,通過將車內外各個模塊聯動,形成一套精心包裝設計的針對具體場景下的功能組合,而智能汽車也將成為集眾多最新技術于一身的載體產品。
那么,在智能汽車下半場,基于AI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人車交互等技術應用成為顯著特征,配置了相關技術產品的車型也將更能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或可能重塑整個市場格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