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醫護人員為山區百姓開展診療。臨安區衛健局供圖
中新網杭州5月4日電(張煜歡)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亦是現代化治理的初心使命與奮斗目標。如何聚焦民眾所需所盼,破題社會發展中的堵點痛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問需于民方知冷暖。近年來,杭州堅持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通過一批細分領域改革,有效破解民生難題,提升民眾幸福感獲得感。不久前,由杭州市委改革辦牽頭組織開展的2022年度杭州市改革創新最佳實踐案例、優秀理論成果評選結果出爐,一組組鮮活的實踐故事也成為當地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市域實踐的生動縮影。
破壁壘:化解“就醫難”夯實健康之基
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健康是重要基石。破題“就醫難”,難點在基層、活力之源也在基層。
家住杭州富陽銀湖街道受降四聯村的沈仁花,既往有冠心病房顫病史,來村衛生服務站就診時,門診醫生調取了其在浙江省級醫院的檢查記錄,互認了血常規和凝血功能檢查,沈仁花便無需重新檢查,也大大節約了往返配藥的時間。
多年來,醫學檢查檢驗互認共享是老百姓呼聲極高的醫改項目,也是醫改的一大深水區。在過去,因檢查檢驗結果在各醫院間不互認,重復查、多頭查成為常態,擠占有限的醫療資源。
利用數字化改革思維破題,杭州市衛生健康委率先在富陽區試點推行了“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改革。上述應用橫向打通衛健、醫保等部門數據,縱向貫通各級醫院間20余套業務系統,建立醫學影像云,實現患者就醫信息“標識統一、數據同池、秒級共享”。
眼下,杭州250家市、區兩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4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皆實現結果互認共享,有效推動資源高效使用。
要讓百姓看病不用“來回跑”,不僅需要醫學檢查檢驗互認共享,更需為基層醫療資源強化“補給”,縮小城鄉之間的醫療“鴻溝”。
在杭州西部山區,臨安區的20余萬民眾看病一度存在就近診療配藥難、小病未病預防發現難等現實問題。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去年臨安區推進山區鄉村醫療優質共享改革,開展醫防融合“1+8”巡回診療服務。
看得起病、治得好病,是老百姓最樸實的心聲所在。在杭州,這份心聲正得到回響。
減負擔:聚焦“老與小”賦能養老托育
在全民健康的基礎之上,如何令“一老一小”有幸福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扇重要窗口。
當前,杭州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205萬人,0歲至3歲嬰幼兒約30萬人,人口分布呈現“兩頭承壓”現象,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持續存在。如何減輕民眾生活負擔?一系列改革實踐正打開新思路。
上午8時10分,謝曉燕把女兒送到初本幼園(北軟園區)后,幾分鐘便走到了附近的企業上班。這也是杭州市拱墅區第一家產業園區嵌入式托育中心,一共有2個全日托班、40個托育位。
如今在拱墅區,“帶著伢兒去上班”已成為現實。作為杭州唯一的浙江省“一老一小”優質服務提升行動和養老服務“愛心卡”制度試點城區,拱墅區打造起“社區養老托育大照護體系”。
圖為杭州城西一老年食堂內。張煜歡 攝
“我們推出養老服務‘愛心卡’,通過‘財政投一點、集體擔一點、社會捐一點、家庭出一點’,為困難老人、高齡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愛心服務,讓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基本服務。”拱墅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小蕾說。
乘數字化之風,養老托育服務也愈發觸手可及。去年杭州打造起“一老一小”數據底座,搭建養老托育數字駕駛艙。如養老方面,該市以“浙里康養”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核心,打造了綜合性養老服務場景。
其中,讓老人十分關心的就餐問題就找到了“智慧”方案。
為滿足長者的就餐需求,杭州創新實施“全城通”智慧助餐模式,其助餐服務對象從杭州市戶籍老人向全體老人推廣,只要年滿60周歲,可在任意一家掛有“全城通·百膳惠老”標識的老年食堂享受折扣優惠,目前已累計接入老年食堂180余家,惠及20萬余人次。
不僅如此,為了將老年人這一互聯網中的“慢群體”拉回現代生活之中,對數字技術應用場景的“適老化”改造也必不可少。杭州在國內率先創設全市通用的養老電子津貼“重陽分”,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通過數據多跨實現精準匹配、主動發放,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一個個現代化場景背后,杭州為“一老一小”筑起溫馨家園,讓數字化改革更顯精度與溫度。
強服務:滿足多元需求點亮品質生活
在當今社會,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品質”二字。在杭州,數字化手段亦成為探索優質公共服務均衡可及的一把“鑰匙”。走進日常生活場景,數字社會如何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點進“浙里辦”的“文化優享”應用,其“文化點單”場景中包含了“你點我演”“你點我教”等子場景。民眾只需指尖點一點,即可實現線上“點單式”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如此“掌上便利”的場景在杭州并不少見。為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解決場館服務項目少、活動頻次低等難題,杭州不斷探索數字賦能文化新模式。
記者從杭州市委宣傳部了解到,去年2月以來,杭州統籌建立起“1+6+N”數字文化系統,“文化優享”是文化惠民跑道的重要載體。其駕駛艙首頁設置了設施與活動、文化點單等模塊,活動熱力圖、人氣熱力圖呈現其中。
圖為杭州余杭區一嵌入式體育場地。張煜歡 攝
如此一來,“文化地圖”一目了然。截至去年底,杭州整合全市21類約7500個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優享”應用端上線市文化館、市文廣集團演出484場。
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強健體魄亦是品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杭州市余杭區閑林街道,閑林港多彩運動公園由河流交匯處的閑置地塊改造而成。在附近上班的王晨濤說:“吃完晚飯后,我從家里走5分鐘就能到這里,然后沿著公園綠道跑幾圈,緩解一下工作的壓力,同時鍛煉身體。”
為補齊杭州全民健身設施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等短板,在《杭州市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攻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導下,該市不斷推進嵌入式體育場地的建設工作,一批場地正如春筍般“破土而出”。
上述場地大多布局在濱水綠道、橋下空間等“邊角料”地塊,在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之下,逐步打造成為城市的“金角銀邊”。據統計,去年杭州共建設完成七類場地嵌入式體育場地設施2243片,共計78.9萬平方米。
一件件“關鍵小事”背后,撬動起全民幸福生活的“頭等要事”。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道路上,杭州仍在繼續以改革破冰化解痛點堵點,這亦是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期待的應有之義。(完)
翻譯
搜索
復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