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文稿寫作不僅是年輕干部的必備技能,更是研究工作、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常有人說,文稿寫作是門苦差事,有坐不完的冷板凳、挨不完的批評、熬不完的夜、加不完的班。筆者認為,寫作不應是少數人的“專利技術”,而是每位年輕干部的“家常便飯”。年輕干部唯有“勤積累”,打開“不會寫”的門;“多練習”,推開“不敢寫”的窗;“善推敲”,激活“不愿寫”的心,才會日臻成熟、日益成長、日趨成功。
文稿寫作要“勤積累”打開“不會寫”的門。理論功底扎實了,知識積累厚實了,肚子里裝的東西多了,才能厚積薄發,言之有物、深入淺出地講話、寫文章。文稿寫作要求我們要學深理論、要學會模仿、要常學常看、要常悟常新,做到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寫出的東西才不會“清湯寡水”“骨瘦如柴”,才能吸引讀者眼球,得到編輯青睞。筆者認為,對于匯報類文稿來說,要突出政治性、講究大格局、追求高站位,要體現上級精神和部署要求,官方的表達不能出差錯,統一的表述不能搞花樣,完整的意思更不能“斷章取義”“拆分組合”;對于宣傳類文稿來講,要多拜素材為師,將好詞好句、好段好文收藏起來反復瀏覽,可以改寫、仿寫,明白“我想要什么句子或詞語”,就找相應的關鍵詞、尋對應的金句子,或多讀幾遍別人的文章,學思路、學框架、學邏輯、學表達。只有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的學習思考,才能把握文稿寫作的“靶心”,才能真正做到“下筆如有神”,才能在“日積月累”中打開“不會寫”的門。
文稿寫作要“多練習”推開“不敢寫”的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文稿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屬于慢工出細活,因此多寫多練是提高文稿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練習寫稿,絕不僅是完成領導交辦的,更多的是要越過“丑媳婦怕見公婆”這道心理障礙,打破“想寫”但不知道從何寫的桎梏和枷鎖,從零零散散的“火柴盒、豆腐塊”開始寫,避免陷入“小的東西不愿寫,大的東西寫不出來”的尷尬。年輕干部,唯有多練才能給“筆桿子”埋下“伏筆”,要保持不畏艱難的韌勁和主動自覺的意識,積極投身到文稿寫作中,把每次材料撰寫當作不可多得的磨練機會,全力以赴發揮所有實力,把自己的想法提煉出來,養成勤動筆、常練筆的好習慣,在用好“爛筆頭”中熟能生巧,既寫“陽春白雪”也書“下里巴人”,既“登得臺面”也“接民地氣”,掌握不同文體寫作的內在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克服“不敢寫”的內心“恐懼”和“寫不好”的本領“恐慌”,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才能在“摸爬滾打”中推開“不敢寫”的窗。
文稿寫作要“善推敲”激活“不愿寫”的心。文稿寫作有諸多“苦”,“搜腸刮肚”的痛苦、“青燈黃卷”的清苦、“體態臃腫”的辛苦,一篇好文章需要反復修改,仔細打磨,反復推敲。俗話說,“好事多磨。”其實好的稿子更需要多磨多改。魯迅先生對于修改文章這樣說道:“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推敲二字的典故千古流傳,千金一字的故事膾炙人口。筆者認為,文稿寫作是一份耐心活兒、細致活兒,當立意要“新”、語句要“活”、文風要“實”;當少說空話、套話,開門見山有內容;當開頭立靶子,結尾有氣勢;當多尋求身邊人的幫助,多問一問、論一論,在眾人提議、看稿改稿中刪除可有可無、無關痛癢的蒼白描述,做到言簡意賅。只有這樣,才能在“頭腦風暴”中將文稿寫出經驗來、寫出能力來、寫出自己來、寫出感覺來,才能在“一改就亮”中激活“不愿寫”的心。
(通訊員 段字香)
責任編輯:李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