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午。
端午節,作為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的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古時“端”與“初”同義,“五”和“午”相通,因而端午節又叫“重五節”“重午節”,時間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時值仲夏之初,人們在端午這天劃龍舟、吃粽子、插艾蒲、佩香囊……豐富的節日活動使端午成為一個形色聲味樣樣俱全的節日,也自然為歷代文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留下大量端午題材的古詩詞作品。
【資料圖】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六幺令·天中節
(宋·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浣溪沙?端午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蓮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四川在線記者 成博海報制作 叢雨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