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 節 舊時稱為元旦,俗稱過年,時間從初一至十五日。
(相關資料圖)
2、初一零時起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3、天剛破曉,鄉間婦女到井(河)邊“搶新水”。
4、這一天,一般不走親訪友,不殺生,有的人吃齋。
5、城鄉都有貼春聯、貼門神的習慣。
6、人們出門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
7、從年初一開始,城內就開展舞龍舞獅活動。
8、舞龍的標名“祥龍”;舞獅的叫“瑞獅”。
9、龍獅出發前就給各商號、大店送帖,通知有龍獅隊來拜年。
10、龍獅隊一到門前,店主先在旁邊放一串鞭炮,待大獅靠后,小獅子上前時,便燃放鞭炮向小獅子擲去,俗稱“燒獅”。
11、燒完獅后,武術隊上前表演武術,接著戶主在高樓窗口伸出一條竹桿,掛著一個大“利是”連同一棵生菜,讓舞獅的人邊舞邊爬著自帶的大竹篙,或疊成人梯,到頂上由獅子銜取,俗稱“搶青”。
12、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
13、也有入屋舞獅的,名曰“掃蕩”,意為把污晦邪氣掃掉。
14、每年舞獅舞龍活動持續到元宵節。
15、鄉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結伴到外游玩,觀看舞春牛和其他娛樂活動。
16、年初二,各家各戶清早起來殺雞熱粽供神,叫做接財神,鄉間稱為祭,即“開年”。
17、親戚朋友互相來往拜年。
18、一般是晚輩攜帶禮品到長輩家里拜年。
19、出嫁的女子也在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賀年,所攜帶的禮品須有大閹雞。
20、外家也備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
21、如果女兒未生小孩,娘家須送慈菇,并且祝賀說:“今年添個慈菇蒂”(即生男孩)。
22、如果是新娘回來,還要加上兩條甘蔗,意為祝他們夫婦生活從頭甜到尾。
23、初七是人日,老人說這是眾人的生日。
24、這天早上,各家各戶煎年糕、炒粉利、熱粽子吃;晚上還殺雞飲宴。
25、鄉間在十二日、十三日這兩天,歡聚在廟里觀看演春儺和師公戲。
26、十五日元宵節,鄉間殺雞備肉祭祖先,合家飲宴。
27、城里鬧花燈。
28、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別家的菜園里偷摘青菜,特別喜偷蔥、蒜或芹菜,認為吃了會聰明伶俐和勤懇。
29、據說如果偷青時被人發現叫罵,那么身上的晦氣就轉到那罵人的身上了,所以園主就是看見了也不吱聲。
30、 土地誕節 二月初二,鄉間漢族殺雞殺鴨去祭田頭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廟)拜土地爺。
31、上堯一帶漢人在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處拜祭,以保佑村中財氣不外流。
32、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門前腳下用紅紙寫上“門官土地之神位”,作為土地爺來供奉。
33、 清明節 清明前后幾天,各家各戶做五色糯飯,備上祭品去拜山(即掃墓),以祭祀先人。
34、現在人們還到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掃墓,緬懷革命烈士的光輝業績。
35、 糍粑節 四月初八,邕州官話有句民諺:四月八,吃“臘薩”(即垃圾)。
36、相傳此日又為神農藥王誕期,神農氏嘗百藥,治百病。
37、所以一些婦女在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頭翁、野艾之類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臘薩”,說是可以治百病。
38、 端午節 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端午”、“端五”。
39、這一天,各家用葦葉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涼粽或三角粽。
40、人們還用艾絨制成猴狀或三角符狀的香囊,掛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紅絨絲織成的小網兜裝著一顆臭珠(即臭丸);有的則用雄黃、臭黃、朱砂等中藥包在一只小布袋里,袋里用紅綠絨繡以各種動物圖案和吉祥字樣,稱為香包。
41、小孩胸前掛著香包,由長者帶去河邊觀看龍舟競賽。
42、所以南寧有童謠:“團團轉,菊花園,阿媽背我睇(看)龍船……”晚飯后,各戶就用當天從街上買回來的香蒲草、艾葉枝、酒餅果葉、路邊青等草藥來煮水洗澡,說是可以治皮膚病及去邪氣,還飲雄黃酒,說是可以解毒;或以朱砂粉點于小孩額中,說是可以防生瘡痱。
43、 六月六 六月初六,鄉間各家各戶用新米煮飯吃,稱“食新節”。
44、初六這一天,還殺雞煮肉,到田頭祭祀田祖,祈求晚造豐收。
45、人們還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戶外曝曬,故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諺語。
46、 中元節 七月十四日,因此節日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故又叫做“鬼節”。
47、節俗與壯族基本相同。
48、 中秋節 八月十五,親朋好友,習以月餅相饋送;出嫁女兒,也買月餅、柚子等回娘家。
49、晚上,合家團聚,在當空之處,擺上月餅、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焚香拜祭月神,南寧漢人叫賞月。
50、小孩手拿各式花燈,如劉海戲金蟾、馬騮(猴子)、白兔、鯉魚、飛機、走馬燈等,游街串巷,嬉戲為樂。
51、有的小孩還把酸柚挖空,插上點燃的蠟燭,空柚皮上雕上四個金錢洞,在街上踢滾玩,叫做“剝碌燈”(即柚子燈)。
52、也有的用一塊柚子皮插上蠟燭給那些三四歲小孩拖著玩的“燈船”。
53、在西北郊鄉村中,未婚青年在節日里還有結拜十姐妹或十兄弟之俗。
54、 重陽節 九月初九,漢族此日有結伴登高習俗,這天人們佩茱萸、飲菊酒,到郊外登高放紙鳶,以舒展情懷。
55、 十月初一 民間有祭祀祖先之俗,并剪制冥衣送到祖墳前焚化,叫做“送寒衣”。
56、 十月初十 民間認為是“十全十美”的吉日。
57、城里人在這天早晨,愛煮一盆楊桃、芥菜共吃,以祈入冬不畏寒。
58、鄉間亦有拜山祭墳之俗。
59、 冬至節 俗稱“過冬”或“拜冬節”。
60、南寧漢族普遍有過冬至節之俗,故有“冬大過年”之說。
61、到了這天,各家各戶除了做湯圓外,還備三牲祭祖先神祗,晚上合家歡飲。
62、 灶君誕 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日),傳說是灶君誕期。
63、這天,灶君老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民情,戶主用糍粑和三牲酒禮供奉之,使其飽吃一餐,用糍粑封住他的嘴,并買一匹紙馬給他騎上天庭去,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亂說。
64、紙馬兩旁寫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灶君爺上天要為住戶說好話。
65、然后舉行祭祀儀式,把灶君爺接回,庇護全家。
66、該節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故民間有“天下四時春為首,人間五祭灶為先”之說。
67、 年三十晚 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稱“年三十晚”。
68、在外做工的多趕在這天前回家大團圓。
69、這天晚上,各家各戶殺雞備酒肉祭祖先諸神,祈求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合家平安幸福。
70、祭畢,全家歡宴,菜肴豐盛,其中必有一條魚,菜肴須有剩余,以應“年年有余”之吉兆。
71、在市郊上堯一帶的漢家,還在房屋內角豎放兩條有頭有尾(須帶青葉)的甘蔗,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要有志氣,自強自立。
72、各家各戶還張貼門神和春聯。
73、當晚老人多不睡覺,稱為“守歲”,小孩得了壓歲錢后,也都聯同守歲,等吃開鑊粽。
74、過年都要包粽子(取意能中功名),做粉利(取意大吉大利)和蒸年糕(取意年年高)。
75、到了子時,家家鞭炮齊鳴,此謂“除舊迎新、迎春接福”。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