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武警淄博支隊開展“為烈士尋親”活動激勵官兵建功強軍事業——
同英雄對話 做英雄傳人
■解放軍報記者 安普忠 特約記者 潘 明
“大伯,我給您磕頭了!這幾十年我們一直在找您,要不是武警官兵的幫助,我這輩子可能都找不到您啦……”7月上旬,革命烈士薛成美的侄子薛忠禮在武警淄博支隊執勤一中隊官兵的引領下,來到博山區烈士陵園祭拜伯父。看到白發蒼蒼的薛忠禮哭得像個孩子,在場官兵無不為之動容。
“每次看到革命先烈與親人‘團聚’,官兵們都會受到一次靈魂的洗禮。”該支隊政委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充分挖掘運用駐地紅色資源精神寶庫,教育引導官兵同英雄對話、做英雄傳人,極大激發了大家矢志強軍的昂揚斗志。
淄博是革命老區,也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戰場。距離執勤一中隊幾公里處的玉皇山下,散落著50多座烈士墓,但由于時間久遠,有的烈士名字并不準確,有的碑文風化嚴重,內容無從辨認。從2019年開始,該支隊和駐地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開展“為烈士尋親”活動,至今已為13名烈士找到了親人。
與此同時,他們組織官兵圍繞駐地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留下的革命遺址、紀念場所、標志物、遺存物品和文獻,以及其他承載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的載體等進行系統梳理、深入挖掘,讓很多塵封的紅色印跡鮮活起來,將蘊含其中的紅色傳統傳承下去。
南博山鎮村民國先扶的父親國承典,曾任博山縣獨立營班長。1942年11月,國承典在一場阻擊日寇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留下年僅2歲的國先扶。2019年,執勤一中隊與國先扶結成幫扶對子。得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父親的遺骨,指導員張亞博便帶領官兵利用業余時間查找線索。他們在網上搜集點滴信息,在史料浩瀚的檔案館里查詢,終于在一年后找到了國承典烈士的埋骨地。
“每次‘為烈士尋親’,都是同先輩的對話之旅、心靈的凈化之旅。”張亞博動情地說,官兵們在查找線索、收集信息、翻閱資料、走訪現場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被先烈們的英雄事跡所感動,紅色基因、英雄情結在潤物細無聲中融入官兵血脈,匯聚成建功強軍事業的強大力量。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