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seequ"><sup id="seequ"></sup></ul><tfoot id="seequ"></tfoot>
  • <tfoot id="seequ"><delect id="seequ"></delect></tfoot>
  • <ul id="seequ"></ul>
  • <small id="seequ"></small>

    用更高標準不斷提升防汛救災質量

    2023-08-14 11:05:33 來源:中國質量報


    (資料圖)

    □ 徐建華

    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都是我國防汛的關鍵時期。今年“七下八上”的大考如期而至,受臺風和強降雨影響,近期我國部分地區遭遇嚴重洪澇災害,引發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全力做好防汛減災工作。市場監管總局先后發布汛期維護市場價格秩序“七不得”公告和做好汛期電梯等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一方面全力保障洪澇地區重要民生商品和服務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制止哄抬價格等價格違法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市場秩序;一方面全力做好汛期電梯等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嚴防特種設備“帶病”使用,確保特種設備安全形勢穩定。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有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12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554人,緊急轉移安置242.8萬人次;倒塌房屋4.7萬間,不同程度損壞79.6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207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386.5億元。

    為應對自然災害風險,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據《中國防汛抗旱公報》統計,2011年至2020年,我國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河流數量呈顯著增加趨勢,從2011年的260條增加到2020年的836條,而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從2010年的21084.68萬人次減少到2020年的7861.5萬人次,死亡失蹤人口從4225人減少到279人,直接經濟損失占比從0.93%減少到0.26%,應對洪澇災害的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暴雨事件正變得更強、更頻繁。近年來,我國短時強降水紀錄不斷刷新。2021年7月20日,河南鄭州最大小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突破我國大陸小時降雨量歷史極值。今年,受臺風“杜蘇芮”影響,北京市遭遇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排位第一的降雨量。

    災害無情人有情,面對強降雨引發的洪澇地質災害等各種災害,我們必須不斷提升防汛救災質量,提高防災救災能力。防汛救災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其中就包括要更好地發揮標準的作用。我們常說,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防汛救災同樣如此,有什么樣的防汛救災標準,就會有什么樣的防汛救災質量。因此,在全球極端降水引發洪水和地質災害風險進一步增加的背景下,我們要用更高標準不斷提升防汛救災質量。

    用更高標準不斷提升防汛救災質量,首要的就是要構建更高要求更高質量的標準體系。標準化是提升國家風險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應對災害挑戰的戰略性舉措,也是提高群眾減災救災意識、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的重要措施。比如,隨著我國應急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完善,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獲得較大提升,有效應對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河南特大暴雨災害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在應對這些重特大自然災害過程中,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需要汲取的教訓,對這些經驗、教訓,在災后應當進行提煉總結,形成標準,從而在下一次災害來臨時,才能更好地發揮標準的作用。還比如,現代科技在災害風險評估與預防上的應用日趨深入。在應對洪澇災害中,發揮科技的作用科學開展防汛減災工作,也可以變成科學的標準體系,為今后防汛救災提供標準。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將一次次防汛救災的成功經驗轉變成科學的標準體系,才能不斷提升防汛救災質量,提高防災救災能力。

    用更高標準不斷提升防汛救災質量,還需要全力貫徹實施防汛救災標準。標準的生命力在于實施。近年來,我國在地震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草原災害、海洋災害、農業災害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初步形成了覆蓋面廣泛的標準體系。要想更好地發揮標準的作用,關鍵在于實施。要讓標準從印在紙上,變成落在行動上。這就要求從標準宣貫、從日常抓起,只有真正將標準抓實抓細、落到落地,才能在災害發生時,自覺運用標準防汛救災,按照標準要求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寧愿十防九空,不可一日無防。防汛救災始于“防”終于“救”,只要我們始終不斷完善標準體系,貫徹落實標準要求,把防汛之弦繃得更緊、應急準備做得更細、責任措施落得更實,不斷提升防汛救災質量,廣大人民群眾在“七下八上”主汛期時才不會心中“七上八下”。

    《中國質量報》【熱點關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