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seequ"><sup id="seequ"></sup></ul><tfoot id="seequ"></tfoot>
  • <tfoot id="seequ"><delect id="seequ"></delect></tfoot>
  • <ul id="seequ"></ul>
  • <small id="seequ"></small>

    上半年1300萬人走進成都各大博物館

    2023-08-22 08:58:38 來源:成都日報

    21日,成都博物館的“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送別“中山王圓壺”展品。觀眾并沒有感覺遺憾,因為“漢字中國”這個現象級展覽的重量級文物總是驚喜不斷,剛“上新”的西周時期“折觥”又吸引了大家熱切的目光。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從去年開始,成都密集出臺系列文物保護法規政策文件,2022年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地方性大遺址保護條例;《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成都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方案》等規范性文件也相繼制定。


    (資料圖)

    文化傳承之火不息,天府文化閃耀光輝。成都市將在2025年建成高水平的“博物館之城”和博物館發展先行區,推動不同地域、層級、屬性、類型的博物館充分發展;將在2035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博物館之城”和博物館強市,每百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達20座。

    成都,一片底蘊深厚、樂觀包容的文化沃土,一座潮流時尚、創新開放的現代都市,正在以文化的傳承保護為支點,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聚力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成勢見效。

    文博熱潮

    “漢字中國”觀展已逾60萬人次

    8月8日晚,成都大運會閉幕式在成都露天音樂公園舉行。在閉幕式正式開始之際,太陽神鳥從遠方飛來,迸發耀眼金色光芒……這不是太陽神鳥第一次在成都大運會上出現。時間撥回至7月28日晚上8點,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現場,太陽神鳥漸次綻放出12道金色光芒,拉開了成都大運會的大幕。

    以成都大運會為媒,天府文化的魅力盡數展現。為了能夠更深入了解成都的歷史文化,越來越多人走進成都各大博物館,博物館“熱”度持續攀升。“尊敬的成都博物館館長:我是來自陜西漢中的游客……為了‘漢字中國’特展,母子奔赴成都……”游客霍楚在這封近千字的信件里,吐露出她和孩子對于一場展覽所帶來的無限震撼和久久不能平靜的感動。

    成都博物館交流宣傳部主任王立告訴記者,“正值暑期,成都博物館的大門前幾乎每天都會排起長龍。”成都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為了約上一場“成博之旅”,都開始提前查攻略、做筆記,甚至定鬧鐘熬夜搶票。據統計,截至目前“漢字中國”的觀展人數已逾60萬人次。展覽喚起了廣大觀眾內心深處對中華文明的共鳴之情,省外游客占比約60%,青年觀眾占比高達80%,尤以在校學生和年輕愛好者為主。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內同樣也是一派火熱的觀展場面。據博物館數據顯示,在成都大運會期間,共有16萬余人次入館參觀。成都藝術展覽也同樣一票難求,自7月16日開幕至今,成都雙年展接待觀眾近40萬人次。

    全國第一

    成都非國有博物館數量達117家

    明代蜀王府為什么和故宮這么像?杜甫、李白筆下的摩訶池,到底有多美?一座東華門,半部成都史。7月,東華門遺址公園正式開園迎客。東華門遺址證明了成都兩千多年來的城址未變,成為了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注腳。

    初秋,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生機盎然,位于新津的“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感受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蘊。站在寶墩遺址工作站外,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感受著古蜀大地帶來的震撼。他由衷地發出感慨:“從三星堆到金沙,古蜀文明的高峰其實都是由寶墩文化這一搖籃孕育的。古蜀不斷延續著創新性與創造性。”

    成都城市文脈之長,文化底蘊之深,考古實證。最新統計顯示,成都考古發掘出土珍貴文物已達20余萬件,全國重要考古發現20余項,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金沙遺址、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6項考古成果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重大考古發現數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新川創新科技園出土文物2萬余件,時間跨度達2000余年,堪稱半部“四川通史”。

    據最新統計顯示,成都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39處,不可移動文物6914處,可移動文物25.5萬件/套。截至6月底,全市登記確認的博物館數量達到186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17家,居全國第一。成都自然博物館接待觀眾逾70萬人次。成都博物館榮獲2023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武侯祠博物館入圍第二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市博物館舉辦展覽240個、研學活動1000余場次,接待觀眾1300萬人次。

    傳承保護

    生動呈現天府文化的萬千氣象

    盛世修文,古已有之。將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是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的重要途徑。最近,成都圖書館(成都市古籍保護中心)在火熱開展成都市古籍深度普查工作,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古籍數字化的相關工作也在有序開展。目前,成都圖書館(成都市古籍保護中心)已完成471種、1558冊110564個筒子葉的天府文化類古籍文獻數字化,并且面向讀者免費開放使用。

    中華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古籍是文明的載體。今年5月,成都發布的《成都市古籍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修復古籍累計達到3萬個筒子葉。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古籍數字化建設,完成天府文化類古籍專題數據庫,成果不低于6萬拍。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只是成都文脈傳承的一個側面。今年,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將在成都盛大啟幕,屆時,多項成都非遺將以創新方式亮相,譜寫成都非遺新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其傳承發展離不開人的代代相傳。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7月,成都市現有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6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健在)388人。為了讓古老非遺在新時代下煥發新生機,近年來,成都成功塑造了“第一非遺節會”——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品牌形象;推進了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文旅會展中心建設;打造了“成都手作”非遺公共品牌,振興傳統工藝,2020年以來,“成都手作”共與成渝地區384位傳承人開展合作,幫助傳承人銷售產品近2億元……

    文化的傳承保護弦歌不輟,需要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8月12日,國潮大劇《花重錦官城》公演一周年,并在當天迎來了第100場演出。觀眾在劇中“穿越時空”探秘蜀地起源、對話諸葛治蜀、探索成都的文化密碼。

    成都大運會期間,舞劇《大熊貓》正式對外公演,上古山海的意境,在音樂聲中緩緩鋪展,該劇翻開了八百萬年前古蜀深處的史話詩篇,成為向世界展現天府文化的一扇新窗口……守正與創新相互激蕩,生動呈現著天府文化的萬千氣象。

    探索“何以中國”,久久為功。未來,成都將繼續做好“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等國家、省級重大研究課題;繼續推進三星堆—金沙遺址聯合申遺工作;加快建設東華門、邛窯、寶墩等十大遺址公園和望江樓、明蜀王陵、大邑子龍祠等文化保護利用項目。同時,成都還將持續推進“博物館倍增計劃”和“一縣一館”工程,2023年預計博物館舉辦展覽400個以上、社教研學活動1200場以上。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嘉 吳雅婷 制圖 江蕊松

    標簽: